从沙河城文庙山墙内的立柱解析古代建筑的维修

  • 2019-11-26 22:19:02
  • 五方元音

我们前面解析了从沙河城文庙的立柱解析古代建筑,了解到了古代建筑中“立柱”的维修细节,让我们知道了古代时的“修旧如旧”的原本,而今天我带大家进行进行探访“墙内立柱”的原貌,与判别修建的年代······

我们知道古建筑都是以“梁”、“檩”、“椽”、“柱”、“斗拱”等主要构件组成的,(当然还有诸多的具体构件)而古建筑的关键是“柱”。一个古建筑的立起来就是在于“柱”的利用与组合的,只有“立柱”的构成,才能让整个建筑矗立,古有有“立柱顶千斤”之说,或许道理就在于此吧·····

当我来到沙河城文庙维修现场时看到了许多的“墙内立柱”的现实,大量的立柱头多以“腐化”,且“腐化”的极为严重,并且在西山墙内的“四根立柱”皆无“柱础”的设置。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磉敦、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中国人民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

承柱的础石;柱下的基础。墨子书中记载:「山云蒸,柱础润」。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所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踬,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而在本省则称之为「柱仔珠」、「石珠」、「柱珠」等。最早的柱子应是直接「种」于地下,但为了防止柱子的移动下沉,便在柱脚的部位置一块大石头,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

后来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湿腐烂,因此便把石块提升至地面上,可免除柱础的腐蚀或碰损。在柱子底下承受压力的部分叫「础」,而在础与柱子之间常有「踬」的放置,以隔断毛细现象向柱子渗入的湿气,并且能于损坏时随时抽换。但我们一般所通称的「柱础」即包括以上两者。

柱础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一、在柱下铺垫卵石,不露明;二、让础石上升到地面来,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三、在础石上再安装柱座,础石周围加以精雕细刻进行装饰。

在其他的山墙内依然也有带有高大与低矮不等的柱础的存在,而在没有“柱础”的立柱顶端。则多以腐化严重,其长度多在50公分以上,其整根立柱多存在腐化,当然与那些带有“柱础”设置的“立柱”状态有着明显的区别,最关键的是这些没有“柱础”的外墙的砖依然完好无损。这就排除了:因建筑保护不善造成“柱础腐蚀”的间接因素,或许这也是修建年代的特征之一?

当然在《营造法式》中依然有明确介绍:“最早的柱子应是直接「种」于地下,但为了防止柱子的移动下沉,便在柱脚的部位置一块大石头,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这应该是建造的依据吧,这也不难看出该建筑修建的年代是很早的,当然才会有“隋唐思想家傅奕(公元555—639)题写的《沙河县先师庙访谒记》碑”的出现,这应该不是偶然的·····

虽然该文庙山墙内的“柱础”形状不同,但是其从“立柱”现存的状况相比是有着明显差距的····当然看到这些较大差距的设置,或许这也是一个明显年代的划分标识吧。

本人对古建筑的构件、称谓一窍不通,当然也只能是赶着鸭子上架,我看到了这些事情的存在,就愿意告诉大家,也起到呼吁与保护的作用,当然有不当之处,万望专业人士斧正!

  • 编辑:万玉航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