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北冬村:永善禅寺五百年

  • 2019-12-04 15:16:19
  • 史说河间

最近,田国福先生发来几张照片,是关于河间城东北冬村的一座古碑,碑上记录的是一座早已消失的明代古寺:“永善禅寺”,有保存至今的旧碑,有复制后的新碑,爱好历史文化的田先生感叹:“河间有识之士,缮立碑记,传承历史,善莫大焉!”

现在外出旅游,名山大川,很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已是必到的旅游打卡地。虽然科学技术发展至今,或许,我们不必有关于佛教、道教的信仰,但一座座古寺见证的深厚历史文化,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生动见证。有时候,譬如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的重见天日,那些相隔千年的文物,更让人想起千年以前的盛唐往事来。

那么河间呢?作为一个有着2700年历史的古郡,河间的古寺原是不少的,如府城内原有资胜寺,本是远近闻名的古刹,相传宋朝靖康之难时,徽钦二帝、北宋朝臣等人被金国押解北上,即曾在资胜寺住宿。城内还有一座景德寺,寺内有座陀罗尼塔(见下图),坐落相当于今之河间城内西大街北(中国人民银行河间市支行北)大水坑北岸,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还有古塔,可惜已经遗迹不存。

现在河间市615个行政村,过去几乎是村村皆有寺庙的。现在,村里的老人们说起村里的位置来,很多村都会说到“老庙台子”。各个村名中,与寺庙有关的村名就有50多个,仅直接以寺庙命名的村庄就有22个,如留古寺、三官庙、吾党庙、孟家庙、吴家庙、李家庵、冯寺等。在那个贫苦的年代,水旱等自然灾害可能随时造成缺吃少穿,甚至让一个家庭面临灭顶之灾,在此种情况下,龙王庙、土地庙以及各种佛教、道教寺院,就成了让百姓心存希望的最后寄托!

原碑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复制后的新碑上,上面赫然有河间知府牛天麟等人的名字,一座寺庙竟惊动河间知府,可知此寺规模之大、名气之广!上面的“同知”即“同知府”,相当于“副知府”,“通判”也相当于河间府的副职,协助知府掌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事务。

除了河间县的知县等有关官员,还有“河间卫”都指挥崔澄。“河间卫”是什么机构,这是明代设立的军事机构,比如现在俗称的“天津卫”,就是因为在天津设立卫所而来的天津城。为巩固边防,朱元璋取消各路统军元帅,亲自策划了以“卫所”为核心的屯军制度,“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全国设五军都督府,每个都督府管辖若干“卫”;卫设指挥使,统兵5600人;卫之下设1120人的千户所,千户所下又设112人的百户所。

赵州临城县石匠郝文山,这一位普普通通的石匠,当初他不会料想到,五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又为后人所知。古代人就是这么讲究质量,明清时的河间城墙,城墙砖上都刻有砖的烧制来源于哪个县,以示质量责任。

据《河间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北冬村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由山西移民董姓建村,原称为北董,后讹为北冬,不知是否还有其他版本的村庄名称传说。一座小小的村子,代代传承,苍桑变迁,不知承载了先祖们多少年的记忆。

历史文化深厚的河间古郡,让我们感动的,不光是卷帙浩繁的文字资料,还有一件件或大或小的历史实物,不论文物价值高低,或者年代是否久远,都是我们探寻历史遗迹的生动史料。

  • 编辑:万玉航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