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的历史源远流长

  • 2020-04-26 18:05:39
  • 河北宣传

在邯郸西部绵延的太行山余脉中,磁县、峰峰这一带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工匠艺人就是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矿产优势烧制陶瓷,通过水道销往各地,逐渐形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如今,在高低起伏的丘陵上,仍可见到许多窑场的遗址。因为这里古时属磁州,所以这些窑址也就被称作“磁州窑”。

磁州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及原始手工业的萌芽,我们的磁山先民们就开始在这一带大量制做陶器,以后每个时期均有发展,制陶作坊的出现,标志着制陶生产已初具规模。汉代,磁州的釉陶趋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时,开始烧制白瓷,隋唐五代时的化妆土白瓷,在工艺上更加完美,胎釉也蔚为大观。到宋代时,磁州窑发展到顶峰,形成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磁州窑遗址以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为中心,共散布着16处古窑址。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期,这里已开始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北贾壁村位于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里,当时人们在村外的台地上就地取土,以山中的木材为燃料烧制青瓷。1975年,考古工作者从北齐皇族高润墓中出土了青瓷碗,它精巧玲珑,翠绿如水,说明磁州窑早期的瓷器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由于这里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使北贾壁村的瓷器生产没有形成规模,不久它便萎缩了,后逐渐移向了漳河两岸的观台镇。观台是磁州重镇,相传是曹操观礼阅兵的地方,它位于河北、河南和山西三省交界处,宽阔的漳河从太行山的深处缓缓流经这里,水运便利,资源丰富,从而孕育了磁州窑发展的新时期。

300年之久。到了宋代末期,一向驯服的漳河水,时而干涸见底,时而泛滥成灾,使临近漳河的窑场无法正常生产,同时也使陶瓷的运销失去了保障。自然条件的恶化,加之战争的灾祸,使漳河流域以观台窑为中心的十几处窑场化为一片废墟。

50公里的彭城一带,这里位于滏阳河的源头,煤炭资源丰富,而且地势较高,无水患之忧。它又处于太行八陉之一的溢口陉,水陆交通都很方便,所以陶瓷业很快在这里发展起来,窑场林立,遂成瓷都,并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称。清朝《磁州志》记载:“磁器出彭城镇,置窑烧造,有碗、盘、炉、瓶诸种,黄、绿、翠、白、黑诸色。”又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罂之属,舟车络绎,售往他郡。”因此,史籍里还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记载。

宋代时磁州窑陶瓷就开始大量外运并直达海外,辽宁省的绥中县、河北沧州的东光县、唐山市的乐亭县等地都发现过载有磁州窑瓷器的沉船。黄骅市在修建神黄铁路时,还发现了宋代的海港码头,出土了大量的磁州窑残片。

1972年,在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了一艘元代沉船,从中出水了元代彭城的瓷器。1993年,在辽宁省绥中县的三道岗海域也发现了一艘元代的沉船,我国考古人员第一次进行了水下考古,打捞出的全部为磁州窑瓷器。这艘货船是在海运途中不幸遭遇风浪而沉没海底,这次发现被定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编辑:万玉航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