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保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花陶球泥塑工艺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系国际汉学研究会会员、理事、中国名家书画院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家,沧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调查中于四川省巫山县大溪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考古学界命名其为“大溪遗址”。在出土的大量陶器中,发现了数量不多,形状大小不一,做工精美的红陶球。它分空心和实心两种,直径在4厘米到6厘米之间,空心球内装石粒,摇动时能发出声音,据考证为大溪文物中一件带玩具性质的工艺品。
由此可见,早在5000多年以前,当时的人类已有了初步的、处于朦胧阶段的数学、几何概念,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对探讨我国原始数学和美学都是极为重要的实物依据。
雕花陶球是来自民间的艺术,是劳动者创造的文化,它和众多实用、工艺陶器一样,向后人展示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进程。现在东光县东金庄在数百年前叫王罐庄,60年前曾在坑塘中挖出好多陶盆、陶罐,说明了本地制陶业的存在和发展,从好多证据证明地处沧州以南、德州以北的燕赵与齐鲁结合部,制陶工艺的存在、兴盛及发展,在大运河中挖出的雕花陶球、其它雕花陶器,更说明了陶艺术的存在及演变。
陶,记载着先民光阴与悠久历史文化。如今,把古陶球搜集整理并发扬光大,既是对远古原始制陶技艺的真实再现,又是对陶文化的弘扬。通过一件件古朴典雅的雕花陶球作品的复制,就是现代与远古历史最为接近的一组文明符号。近几十年来,东光县雕花陶球泥塑工艺已经成系列、规模,无疑,它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据介绍,金氏雕花陶球泥塑工艺传承于祖上,明代永乐十二年,一位金氏祖先带领子侄落户东光,以陶艺为生,最初主要做盆罐等生活用品。而空心陶球的制作与雕刻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及规模,是由他的祖父金朝荣(1898-1962)及父亲金建龄(1927-2006)的传承、开拓、发展而来的。于是,这项雕花陶球泥塑工艺便一代代传承下来。到金保成爷爷那一代,雕花陶球泥塑工艺发扬光大。老人打破规矩,开始收徒授艺,十里八乡的年轻人也前来跟他学艺。可毕竟这门手艺不能养家,学徒们后来也没有以此为生,唯独金保成没有丢下这门手艺。
金保成介绍:球越小,越容易烧制;球越大,就越容易破裂。“烧10厘米以下的小球,成功率在90%以上。大球容易受热不均匀,造成膨胀的系数不一样,所以就容易裂,成功率就低了。”金保成说,他们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在失败了上百次后,才将这个直径30厘米的超大镂空陶球泥塑烧制成功。
“如果分成几等份应该比较简单,可这是几十等份,是怎么做到的呢?”面对疑问,金保成介绍说,制作雕花陶球泥塑需要做球的功力、高超的雕工以及烧制时对火候的把握。“绘制图案骨架和雕花陶球的烧制,需要精巧的技艺,掌握球面和谐性的知识,更需要耐心和细心,要保证陶球皮薄厚均匀、球圆。”
在探索技艺创新和突破的道路上,金保成一直砥砺前行。2017年,传承人金保成及其团队历时近一年创作,用雕花陶球的形式刻画狮城名片,献礼沧州建州1500周年。
10个同等大小的雕花陶球,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主题,杂技之乡、镇海铁狮、诗经故里等,每一个陶球上的图案都围绕主题设计,这10个陶球又是一个整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骄傲沧州。以这样的形式献礼大型纪念活动,对金保成来说,已不是第一次。2015年创作作品“抗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无偿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近几年在雕刻技艺上又有提高和创新,制成了直径20多厘米的空心刻花陶球和直径10—15厘米的多层镂空刻花陶球,得到了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如今,在潜心钻研雕花陶球泥塑工艺的同时,还编写了少儿泥塑教程,免费教授孩子们学习泥塑。
金保成认为,作为雕花陶球泥塑工艺的传承人,还应将这一技艺进行大范围的推广。金保成经常请人们到家中观摩作品,节假日开课进行免费培训。他认为要传承雕花陶球泥塑工艺,应该从娃娃抓起。“它起码是以娱乐游乐为主,但是也有实用的价值,主要小孩们互相比互相赛,有这种意境在里头。再一个就是当时跟自然,跟泥土更接近些。”
民族工艺需要传承,民族文化需要弘扬。每一个雕花陶球都是独一无二的,一线一面都展现了不同的风情,也体现着创作者的坚韧和智慧,它们带着泥土的芬芳,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接力棒传下去,要搞出模样来。”金保成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