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工匠进场对延庆古民居保护性修缮 还你一个静美舒服的老院子

  • 2020-06-17 09:37:19
  • 北京晚报

三进院落、甬道相连、木架灰瓦、影壁窗棂门扇雕刻精致……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曾是军事重镇的延庆全区有8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本月起,首批5座院落启动保护性修缮,张山营镇东门营村41号院率先开工,预计今年“十一”前基本完工。此外,长城沿线重要驿站、本市首批传统村落——榆林堡村的4处院落作为首批保护试点也将陆续启动修缮。

历史沿革

传承200年的书香世家

从延庆城区一路向西,海坨山愈加苍翠壮美,在绿树环绕中,记者来到位于张山营镇的东门营村。村北靠海坨山,处山前洪积扇上。根据延庆区地名志记载:东门营明代已成村落,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设“东门营屯堡”,为隆庆右卫所属军屯。据传村西原有土城,修有东西两座城门,该村位于东门,故名。

这样一个曾驻过军的地方,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村里的老人说,历史上东门营曾出过文、武举人,其中武举人叫孙提元,当年以擅舞大刀而闻名;文举人叫孙寿龄,41号院便是他的故居。当年,孙寿龄老先生在家乡教书育人、远近闻名,地方政府和乡绅富贾纷纷赠送牌匾,颂扬孙老先生的高尚品德。

41号院民居为倒座院,坐南朝北,一进院可见正房后檐墙的三层砖檐上,从东向西依次悬挂着五块木匾。历经上百年的风吹雨打、匾上文字大多已脱落,但还是能隐约分辨出三块匾的内容:“德寿双全”、“年高德劭”、“齿德可风”。挨着后檐墙,便是开在院落西北角的院门,门楼为半间房宽的蛮子门,门额上完好地保存着“百世书香”四个墨书大字,历经百年,仍显遒劲有力。

院子不大,220平方米,前后两进院,正房、厢房共5间,整体为木砖结构,坡屋顶上青石灰瓦,梁柱椽檩、窗棂门扇均为木质,本体保存完整、北方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规制都可见一斑。仔细观察,还能发现不少精致的建造心思:蛮子门上方云朵般的门簪、屋顶上似虎非猫的猫头瓦、影壁冰盘檐下绿叶舒展般的石刻……都为这座民居增添一番别致古韵。

78岁的孙殿宽老人是小院的主人,如今居住在一进院西厢房。孙殿宽老人一直保持着读书学习的好习惯,闲暇时他时常坐在老屋子的炕头,举起放大镜,捧起小说、杂志,细细品读。

现场探访

不改原状、修旧如旧

历经200年风吹雨打,这座老院子已遍体鳞伤:房屋整体下沉、受力不均,梁柱糟朽、蛀害严重,有些地方甚至有歪闪、断裂趋势,几成危房。

从6月初开始,8位工匠进场,对41号院启动保护性修缮。修缮秉承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5间房、2个甬道等地上建筑物全部挑顶,按原形制、原构件、传统工艺和做法重砌、重做,缺失、损毁构件依照原有样式补配。

进场之初,工匠们仅对院落所有地上建筑物进行数据记录就花费了整整一天。“每一个建筑的尺寸、细节、材质、工艺,包括砖与木结合的细节、一面墙上砖的排列方式都全部测量尺寸、拍照、做图记录。”专业工长赵强说。

最先挑顶的是二进院正房,房子的大梁、椽、檩均已挑开,并全部分类堆放在固定的物料区,连屋顶拆除出的土也都全部保留,用于之后的复建。房屋外墙则刚刚开始拆除,露出里侧的土坯和砖块。“像这面墙,拆除中,我们才能发现它的制作工艺:外墙是青砖、内墙是土坯,槛框下方是圆木支撑,砖的排列方式也有讲究,下面是五层十字缝、上面是五层空斗砖。”赵强说,像这些都是边拆边记录,未来都将原工艺、原材料恢复。

然而,不是所有的原构件都能继续使用,41号院的损毁情况比预想的要严重,要补配的构件数量和种类都不少。在物料区,一位工匠正在分类甄别刚刚拆除下来的青砖、瓦片等原构件,保存完整的,用瓦刀将上面的石灰等杂质一一清理,并整齐摞放,其他一小部分残缺不全的,则另做堆放。赵强说,像这样残缺的砖块、瓦片,都将比照原样补配。而像一些房柱,上方基本完好,下方糟朽、蛀根严重,就将除去下方,并重新做矫正,用墩接技术连接新旧木材,让原物原件尽最大可能保留。

不仅建筑修旧如旧,院内的文化意蕴也将全部保留。对于一进院正房的后檐墙上的五幅牌匾、入口横额墨书等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原件,都将重点保留,修缮完成后原位安装。影壁、屋脊、窗棂门扇等上面的精美雕刻件也将原位继用。

马上就访

实现文化价值和宜居价值统一

针对古民居保护和修缮,记者采访了延庆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于海宽。

❶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古民居?

传统民居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符号,承载着本地区悠久的乡村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要求提高,多数古民居正在面临大面积拆改的风险,有些甚至已被拆除重建为现代建筑,古民居风貌和味道几乎消失。古民居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于他们的保护已是刻不容缓。

❷此次首批保护性修缮将达到什么效果?

我们将依照2018年年底延庆区出台的《延庆区传统院落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在全面保留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与风貌的同时,一是消除建筑险情,改善人居条件,让居住人住得舒服;二是为优秀村落文化保护传承打造良好载体和先行示范,让人们在这里体验到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带动其他古民居的居住人全新认识古民居的价值。

❸古民居的老旧破损与居住人对宜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如何保护古民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如何解决?

确实存在这种矛盾。古民居不像庙宇等其他建筑,它的产权是私产,如果产权人推倒重建现代建筑,或拒绝进行保护性修缮,文物保护部门几乎无能为力。所以,今年启动的5处修缮院落,就是文物专家们共同筛选出的,建筑本体和布局具有典型的传统建筑特征,并且产权人对保留老屋原貌意愿强烈。我们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出一批古民居保护性修缮的示范,让传统院落得以保存,并让居住人住得舒服,实现文化价值和宜居价值的统一,这样愿意加入到保护性修缮的人才会越来越多,传统村落和民居才能得以更好传承。

❹古民居修缮不可能一劳永逸,此次修缮之后有什么计划?

修缮后,将推进古民居保养和维护计划,定期维护。同时,延庆区文旅局、产权人、所在乡镇、村将签订四方协议,规定产权人需尽相应义务对传统院落进行保护,如保持房屋和院落的现有风貌,并随时接受区文物主管部门和乡镇的管理,院落的使用、修缮、租赁等均由所属乡镇政府等相关单位进行严格监管。如果产权人出现违反约定私自拆改、迁建、重建、私搭乱建、装修、改变使用性质等情况,对传统院落造成安全、风貌和功能等影响,产权人将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

❺对于古民居保护您有什么愿景?

希望修缮完成后,人们来此不仅能欣赏到传统古朴的延庆民居风貌,更能体验到一种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但我并不希望它是过度商业化的,静美本身就是老院子的重要味道之一。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还希望古民居保护资金的使用能够更灵活一些、范围更广一些。例如,我们此次修缮仅限于地上建筑物,对于水电气热等现代设施的配备并没有相关经费,只能留着端口让产权人自己做决定。希望随着试点和示范的推进,保护性修缮的范围能够逐渐延伸到简单装修上,让整个院落的宜居价值进一步提升。本报记者 李瑶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