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料器非遗传承人的坚守:盼新生唤传承

  • 2020-06-18 15:51:59
  • 掌上北京

“传了几百年的手艺,如今只剩下我们还在坚持做。”刘星感叹道,“对料器行业来说,我们的坚守也是一种传承。”

今年43岁的刘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料器传承人,也是中国仅有的几位能制作正宗料器的手艺人之一。

说起北京料器,当下的很多年轻人并不知晓。而在过去,料器是老百姓喜欢的物件,如旧时老太太棉帽上仿翡翠的帽花,老大爷烟袋杆上仿玉的烟嘴,仿真盆景花篮、瓜果蔬菜和龙凤麒麟等吉祥动物,品种十分丰富。

料器古时被称为“琉璃”,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有迹可查的历史已有600多年。清朝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厂设置御厂,制造料器供奉内廷,时称“御琉璃”。后来乾隆皇帝认为“琉璃”的谐音似于“流离失所”,不太吉利,下令将其改名为“料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料器艺人被集中在一起,成立料器厂,成为北京的创汇大户,料器还曾被作为“国礼”送出国门。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加之料器产品缺乏创新,料器行业开始走下坡路,许多用料配方也散落失传。

如今,中国只剩下包括刘星在内的为数不多的几位料器手艺人能制作正宗的北京料器。

刘星出生在北京一个料器制作世家,其母邢兰香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大师称号的料器艺术家。耳濡目染中,刘星从小对料器技艺产生浓厚兴趣。7岁时起便跟随母亲学习,如今刘星已成为北京料器的第七代传人。

一把镊子、一个喷灯、几根料棍、一盘沙子,便是制作料器的全部行当。借助喷灯让料棍在火中融化,趁其未凝固时,用镊子或拉或抻、或点或压,迅速做出各种造型,再将料棍插入沙中降温,因此料器也被称为“火中雕塑”。

学艺期间,刘星有时要在火器旁坐上整整一天。“料器需要在短时间内一次成型,无法修改,全凭艺人的手上功夫。”刘星说。

“料器制作对艺人的生活阅历与文化底蕴也有很高要求。”刘星说,如果一个思想不够深刻的人制作料器,那么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没有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因料器制作时需要火器的烤制,对料器制作者来说,受伤是“家常便饭”。刘星双手遍布了大大小小的伤疤,他无所谓地笑笑说,“行业内流传一句话,没受伤等于没干活。”

制作过程的艰辛让许多人对加入这一行望而却步,“现在很多人没听说过料器,更别说想学了。”从事料器行业至今已20余年的刘星,不得不面对料器手艺失传的困境。

在刘星看来,传统手工艺要回归生活,获得“新生”,最重要的是与当代生活接轨。近年来,他结合时代特点,为料器注入许多现代化元素,融入新鲜创意,“料器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为今后的传承留下印记。”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