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达活泉公园内,几位身着白衣的太极拳手个个精神抖擞,拳式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太极拳手一招一式,将刚柔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周围掌声不断。表演者表演的就是王其和太极拳。
清末民国初年,邢台任泽区人王其和在习练武式、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将两拳相融创编出一套新型拳法——王其和太极拳。历经百年,传承数代,习者不计其数。王其和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流派载入《永年太极拳志》,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王其和太极拳已走出邢台,走出中国,现在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百年传承:两代研磨明大道
近日,在王其和太极拳第三代传承人、河北省王其和太极拳协会主席檀杏敏的讲述下,记者了解了该拳的前世今生。
任泽区环水村处在大陆泽腹地,曾是繁华的水旱码头。清朝末年,当地百姓以拉纤撑船、保镖押运、割苇织席为生。水路发达,人来货往,不管干哪行,当地人都会学一些功夫防身。村里家家练刀枪,人人会拳脚。王其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王其和酷爱武术,绳鞭、大刀样样得心应手。他不满足于此,便走出家门,遍访名师。学过景家刀、三皇炮捶,历经数年,功夫大增。
一次与一位太极高手较技时,王其和深感太极拳的神奇,就先后学习了武式、杨式太极拳。在此基础上,他不断领悟、揣摩,最终将两者融会贯通,形成新的太极拳套路。
“这是太极拳武术史上一次完美的融合。”檀主席说,各路太极拳自成一派,放下身段学习另外拳法都难,更别提融合了。
王其和一生授徒众多,最有代表性的为大弟子刘仁海和其子王景芳。二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夏天中午不休息,在树下练推手。练习时,旁边放着盛满水的木桶,一中午下来,一桶水便被喝完。晚上在打麦场,两人赤膊光腿把对方往麦垛上扔,通身出汗,滑如泥鳅,被戏称在练“泥鳅功”。
“招式、拳架、功理、功法主要由前两代人研磨出。”檀主席说,传统太极拳是讲究练用结合、健身与实战为一体的,靠的是纯功夫。这套拳法形成后,很长时间并无统一名称,申报国家非遗时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王其和太极拳。
2014年初,河北省王其和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同年,王其和太极拳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檀主席心里也乐开了花,“王其和太极拳得到了国家认可和支持,能使更多人受益了。”
“申遗成功后,练习王其和太极拳的人明显多了。”檀主席说,早上到公园里遛一圈,就能看到练太极拳的身影。
为推广传播,协会组织开展了“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出版印发了《太极文武论》、《王其和太极拳探秘》、《王其和太极拳图册》、《王其和太极拳刀枪剑图册》、《王其和太极拳13式简化套路》、《王其和太极拳24式简化套路》中英文版等各种专业书籍和教材。
为让更多人了解太极拳,该协会对内举办了166场次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及比赛,受训及参赛会员达到2.8万人次。对外,协会组织会员参加了36场次大型国际武术赛事,荣获奖牌868枚。以拳载道,协会还组织开展了赴美巡演、赴美考察签约、赴日公演交流等一系列太极拳交流活动。
协会成立后,协会分支、传习所处处开花。目前协会下设传习所17个,传习站(点)360多个,遍布北京、石家庄、邢台、四川、香港、台湾等地,习者不计其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要传承,更要发展。紧跟时代,协会将王其和太极拳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完美融合。
目前,协会科研人员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研发的数字化武术教学设备和方法,早已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与此同时,数字化“武术模拟对抗技术”、“区块链技术在武术上的应用”等也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的公示期。
“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潮流。太极拳与VR、AR、区块链等前沿性科技相结合,打破了很多人的固有理念。”檀主席说,随着传统文化与高新技术结合产品的落地,势必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并有所作为。
当前,该协会依托其合作单位筹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馆项目,也正在施工建设中。
场馆建成后,武术、太极拳爱好者将汇聚于此。他们将在这里训练、比赛、交流。同时,传统文化在场馆亮相,将更好对外展示其魅力。“场馆对展示各地形象、促进全民健身等方面,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感谢家乡沃土,孕育出王其和太极拳。”身怀感恩,檀主席一直梦想着重塑当年故乡“家家练刀枪,人人会拳脚”的场景。
她说,欣逢盛世,唯愿报恩师父,回报社会。一方面要走出去,把王其和太极拳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要立足当地,造福家乡,为把任泽区打造成武术之乡贡献力量。
在未来的发展中,该协会计划把重点放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上,把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新手段融入到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让王其和太极拳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