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腔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申报地区:河北省青县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
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西厢记•游寺》和北京“百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三路流派。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德州、惠民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部,中路流行于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及廊坊部分地区。哈哈腔唱腔属于板腔体,【流水板】是核心板式,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快三板】【垛板】【尖板】等。哈哈腔各行当唱腔大体相同,分男腔、女腔两种,男女同调,惟旋律稍有区别。其乐器以“拙笙、巧弦、浪荡笛”三大件为主,西路的笛子尤其突出,富于民间吹打乐的特点。
哈哈腔传统剧目有一百余种,以喜剧风格见长,代表性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双灯记》《李香莲卖画》《金锁记》《女中魁》《卖水》《杨二舍化缘》《唐知县审诰命》等,另外还有《小过年》《拴娃娃》《摔纺车》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以及《全忠孝》《乌玉带》等从梆子移植的大戏。这些剧目乡土气息浓厚,戏文通俗易懂,深受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