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杰是白河东村一带青砂器作坊“掌门人”、蔚州青砂器王氏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自幼跟父亲学习青砂器制作,坚持用传统手艺烧制青砂器至今。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蔚县青砂器,是当地传统民间手工艺器皿,历史悠久,俗称砂锅、砂壶、砂吊等,是熬中草药、烧水、做饭、煮肉、热酒的上好器皿。河北张家口蔚县南留庄镇白河东村一带是蔚县青砂器的发源地。
蔚县生产青砂器历史悠久,烧制技术代代相传,精益求精。至明朝初年,一位在朝为官的蔚县人把这种器皿作为珍品送进宫内,深受朝廷的赞誉,从此,蔚县青砂器闻名天下。
青砂器俗称砂锅、砂壶、砂吊等,为蔚县传统民间手工艺器皿,是熬中草药、烧水、做饭、煮肉、热酒的上好器皿,用它煎煮食物不变质不变味,烧水好喝,热酒不滋辣,熬粥味道清香,炖肉不腻可口,素有“砂壶水,扣碗茶,砂锅肉”之美誉。
相传,蔚县青砂器泥砂锅的由来始于蚩尤。在涿鹿大战中,蚩尤大败,兵卒丢盔弃甲,所有的辎重全扔了,连做饭的铁釜也没了影。扎下营后,既没锅也无粮,蚩尤只好下令杀了自己的战马烧着吃。看着士兵们狼吞虎咽地吃着烤得半生不熟的马肉,蚩尤愁眉不展地坐在火堆边,心不在焉地将鹿皮口袋中的水倒在面前的泥土中,捏成一匹小马扔进火堆。一会儿,当他把从火堆里拨拉出来的泥马不小心掉在地上时,泥马不但没碎,还发出一声脆响,竟把地面砸出一个坑儿。
聪明的蚩尤立即又捏了一只小泥锅放在火中烧,经火烧的小泥锅晾冷后用手一敲铛铛响,放进水也不漏,蚩尤又把泥锅放在火上,割了几块马肉放在锅里煮,不一会儿,小泥锅里的马肉就咕嘟咕嘟开了锅。后来蚩尤到了别处,又用泥土捏锅,结果都未烧制成功,原来蔚县境内的土不胶不粘,不沙不板,最适宜捏制青砂器。
当地山上丰富的天然瓷土,土质有黏性,细腻、柔软、可塑性强,俗称“矸子土”,是制作青砂器的天然资源。从碾碎“矸子土”到拉坯,再到烧制出成品,一件蔚县青砂器的制作,需要大量繁琐的工序。在烧制过程中,查看烧制的火候又称“看火”,是个重要环节——“看火”是否准确,直接决定青砂器烧制质量的好坏,这个“绝活”一般是由烧制青砂器的传承人一辈一辈传下来的。
“蔚县青砂器造型朴素大方、轻巧,通常比其他地方的砂器要薄。烧成的器皿呈青灰色,愈用愈亮。”因为物美价廉、用途广泛,号称“北方的瓷器”的蔚县青砂器风靡长城内外,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器皿。
青砂器也成为当地著名特产,堪称一绝。蔚县也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以泥货为生的家族,捏制、出售泥砂制品成为这里许多人的生存依托。现在,蔚县青砂器不仅销往京津冀,还出口到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