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簧竹刻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的熏陶,跟随父亲学习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全面继承了宫廷竹簧雕刻技艺独特的传统工艺,作品构思独特新颖、工艺精湛。
王乐修是1982年开始跟随父亲开始学习京簧竹刻的制作,最开始也只是遵照家族的规定,按部就班的学艺养家糊口,后来在不断深入的学习和创作中,王乐修发现自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在制作上倾注了更多的心思,因为竹子在北方因为气候的原因容易导致竹簧作品出现裂缝,对这个问题,王乐修进行了反复的研究,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节温度和湿度,保证竹簧的稳定性。经常有一些北京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美院的师生慕名而来参观交流,在和他们的沟通交流中,王乐修意识到不仅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更要把它发扬光大,于是在2000年就创办了雄县京簧竹木雕刻艺术馆,对外免费开放,进行宣传推广和人才培训。从2016年起京簧竹刻作品连续四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银奖,在雄安新区文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获得十佳最具创意奖。并2019年获得河北雄安新区王乐修京簧竹木雕刻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称号。
京簧竹刻源自清代宫廷竹簧工艺,是研究竹簧清代宫廷技艺的活态资料,而且它作为一种活态载体承载着雄县的技艺史,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制作京簧竹刻作品时,首要解决的就是簧面弧度的问题,竹簧作品多以大角度作品为主,而我们的京簧工艺不仅有小弧度、立体的、多面体的也很多。
京簧工艺打破了竹子材料的局限性,可方、可圆、可扁,把绘画、书法、雕刻融为一体,受多种艺术形式影响,在雕刻技法中就有线雕、浅浮雕、镂空雕、陷底雕、镶嵌、叠层雕刻等多种形式,尤其是浅浮雕与双色叠层雕刻技法是传统的宫廷雕刻技法,使作品层次分明,立体感更强,京簧作品整体造型优美,刀工精细,色泽古雅,充满抒情的诗意和祥瑞的色彩,给人沉稳、文雅的视觉美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为了更好的把京簧工艺传承下去,王乐修在2000年自己投资创建了京簧竹木雕刻艺术馆,对外免费开放,印刷了京簧竹刻作品图册。并创办了京簧竹木雕刻厂,招收学员,扩大作品的产量。迄今为止,艺术馆累计接待参观近30万人。
从2013年开始就面向社会开始分类别免费培训,累计培训人次近300人左右。经过努力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201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录制专题片,进一步向海外推广这个京簧竹刻艺术。为了更好、更系统地进行传承,近几年王乐修一直在进行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将以前口口相传的制作技艺、诀窍进行系统地整理记录,同时收集整理与京簧竹刻相关的故事、工具、精品等等,撰写编辑“京簧竹刻”相关书籍以及宣传片,为建立“京簧竹刻”数字化档案打下基础。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