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嘎嘣画糖人。”每当晶莹剔透的糖人儿进入视野,总是会唤起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童年记忆。一群孩童围着糖人摊儿,在正方形的木质罗盘中心,立着一根竹条,四周画着猴子、蝴蝶、孔雀、龙、凤凰等等。在我的记忆中,罗盘是五毛钱转一次,转到哪个画哪个。随着罗盘的转动,孩子们屏住呼吸,期待着自己最想要的龙啊凤啊的,因为只有这两个可以得到更多的糖,这也成为了我们儿时心中不说出,却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小秘密。
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糖人手艺人多是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保定市级非遗糖人(画)吹制技艺传承人王冬兰称,画糖人的制作过程为“用勺代笔,以糖代墨,用石板代纸”。
只见王冬兰拿起一把小勺子,在熬着糖稀的铜锅内舀起一勺糖稀,微微倾斜,用勺子里往下流淌的糖稀作为线条,迅速移动,左右腾挪,在阴凉平滑并且涂有一层食用油的大理石砧板上浇出一幅形态逼真,造型精致的图案。作品完成后,用小铲将糖人铲起,再黏上一根竹签,就可以顺利递给顾客手中了。
王冬兰介绍,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偏冷又会太硬无法塑形。
相传,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画,古时称戏剧糖果,后来也被称作打秋千稠饴、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等。
一担一勺走天涯,画出的是精美的糖人,带给人的却是无尽甜蜜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