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顿挫、 唢呐声声,插科打诨演动作,喜怒哀乐做表情。处处是戏,处处是乐。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位跳秧歌的丑角艺人昌黎地秧歌传承人秦梦雨
秦梦雨,男,汉族,农民,1938年10月出生,河北昌黎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秧歌(昌黎地秧歌)代表性传承人。
自幼跟随太爷秦来扭秧歌,12岁正式开始学习丑角,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流派,其表演特点是从头到肩,从肩到腰,从腰到腿,都达到行云流水般纯熟,亮相更是幽默、诙谐、自然,裘帽、手帕、扇子三种道具运用得体自如,形体动作干净利落、千姿百态、刚柔相济、收放得体。1994年随昌黎地秧歌表演团参加沈阳国际秧歌节获得最高奖《金玫瑰奖》。1994年他和昌黎秧歌队参加全国中老年健身舞蹈比赛获得最高奖《兰花奖》。代表作品有《跑驴》《锔缸》《瞎子摸杆》等。
秧歌主要流传在中国北方地区,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秧歌在民间的叫法很多:“玩艺儿”“闹十五”等等。一般对秧歌做如下分类: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的代表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在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流传至今依然不衰。
昌黎地秧歌的角色,按行当分为妞、丑、擓(kuǎi)、公子几种,表演时各具特色。其中的丑,是最受人欢迎的行当,每次出场都会给观众带来欢笑。
秦梦雨出身秧歌世家。幼年时期,刚懂事的秦梦雨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爱上了秧歌,经常模仿大人们的秧歌动作。秦梦雨9岁就在太爷秦来的带领下开始扭秧歌,12岁正式拜秦来为师,专攻“丑”行。在秦来的指导下,秦梦雨从一个看热闹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痴迷的秧歌学徒。
师傅秦来传给了秦梦雨四件宝物:一是《跑驴》用的鞭子道具;二是演《锔缸》用的挑担和小板凳;第三件是“丑”行戴的裘帽;第四件是《跑驴》用的串铃。这些表演的服装、道具,见证着他的表演生涯,被秦梦雨当成传家宝,一直珍藏在家中。
秦梦雨善于综合各种表演流派,集各家之所长。他成功地演绎了新编小场子秧歌《跑驴》。他既尊重传统表演基调,又不拘于本样,推陈出新。他把骑驴、赶驴及农夫三者有机结合,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把小晃腰和跳踏等动作加入节目中,使《跑驴》更贴近生活,大大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对于学习地秧歌的年轻人,秦梦雨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他们,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弟子们克服畏难情绪,将地秧歌很好地传承下去。他对徒弟们说:“秧歌来源于‘泥腿子’(种庄稼的农民),把根牢牢扎在老百姓这块沃土里。”如今秦梦雨教授过的徒弟侯海波、杨常青、贾学山等等,也都成为了传承昌黎地秧歌的中坚力量;他们虽然各自身处不同的岗位,但同样都有着一份秧歌情。
“秦梦雨——地秧歌(昌黎地秧歌)”是2015年开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在验收中被评为优秀。2018年7月6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年华易老,技·忆永存——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首批优秀成果推介会”上,以及2018年7月7日“快乐非遗,健康生活”的单元活动中,伴随着秧歌乐曲,80岁高龄的秦梦雨携弟子杨常青亮相,现场表演。他们头、肩、腰、脚各个身体部位舞动起来如行云流水,把昌黎地秧歌鲜明的舞蹈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感染了现场每一位观众。
在秦梦雨眼里,丑角最大,是最好的行当。扮的是丑,演的是美。他一辈子都在扮丑,一辈子都在把欢乐带给人们。丑角就是他的心,丑角就是他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