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双质朴的手,创造了“柳编之乡“的一方生活

  • 2021-04-05 21:04:14
  • 河北传统文化

王少同,固安柳编第三批省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柳编俗称柳货,用杞柳或柳条编织而成,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和装饰品。素颜“柳编之乡”的固安县是我国重要的柳编产地,永定河、大清河流域,树木繁茂,杞柳遍野。据县志记载,固安柳编起源于嘉靖43年,至今已有500年历史。2010年固安柳编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编是一项手艺活,手指部分承受的力量极重,关节的异常突出则是岁月沉淀的佐证。固安县柳编师傅王少同便拥有这样一双手,他这双厚实的手,见证了柳编的兴与衰;这也是一双灵巧的手,编织了柳编的精和美;正是这样一双双质朴的手,创造了“柳编之乡“的一方生活。

柳编的工艺并不杂,柳子只需要去皮,进行简单的处理,也无需复杂的化学反应,更没有什么繁多的工具,一把剪刀、镰刀就足以。从制作工艺上少了高深的技艺,只需要一双勤劳的手,就可以完成。相比瓷器的冷艳,柳编的人情味就浓厚的多了。

在王少同家中的月台上放置着不少柳条存货:一捆捆褪了皮绽放象牙白色的柳条,像月光一样铺开,这些都是他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存储起来也比较简单,干燥通风,不受潮湿,就可以保存两至三年;待到使用时用湿毛巾包裹住,利用水汽将柳条浸的柔软即可。

柳编的编织花样繁多,王少同自己就能编出上百种。其中一个看似简单的花篮就涵盖了柳编的两种主要形式“平编”和”花编”,在手法上又运用了“平口”“别口”和最复杂的“拉花”。其中属拉花的材料最为考究,需要用宁夏的材料,王少同称之为“条”,因为韧性好、不易折而被作为拉花的首选。

说起来柳编大致可以归为准备材料、编织、上色三个步骤,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却是繁复和漫长的。“坐在屋里一坐就是一天,干这个活那就是基本天天呆在家里,比较耗时间。”

对于王少同来说,完成一个柳编,少则1小时,多则1个星期,普通的一个柳编也需要1-2天。王少同笑呵呵地说:“我比较喜好这个,从小就挺喜欢,看着爸妈编,我也就跟着学。”

“我们全家人都会编,我有4个闺女,她们都会”王少同深吸一口烟回忆说:“那时候基本家家户户都干,专门有人过来收,都是外贸的活。村子里有柳市,专门有人卖柳子”。

人们通过柳编维持生计,养家糊口,难免对柳编又多了一层感情,那是对生活的最朴实的爱。在劳动人民的手中,一支支柳条如魔术般变成了一个个或俏皮或雅致或夯实的器具,产品曾经远销日、韩、美等地,最远出口到巴西。

城市无节制的扩大,可裁取的柳树越来越少,固安杞柳的种植面积从1951的8000亩到现在已经不足百亩,而有些特质的材料需从宁夏进口,也在逐年减少。

随着柳编的申遗,慢慢地出现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上,一些展会上也又见到了柳编的身影。王少同带着这些柳编,已经参加了两次廊坊市热气球节的展览了。“在展会上好多人都喜欢呢,卖得很好“王少同甚是欣喜。

朴实的农民,质朴的柳编,劳动人们手中编织的不只是柳编,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从这一双双粗壮的手中传递出的是一个民族的朴实。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