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燕风筝飞出国门

  • 2021-05-05 18:39:08
  • 北京非遗中心

曹氏风筝是根据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工艺复制出来的风筝,起始于乾隆十九年左右。北京扎燕风筝传承于曹氏风筝一脉。2008年,以费保龄为代表的北京扎燕风筝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在老北京,每年的腊八节就开始出摊卖风筝了,一直能卖到清明节。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过了清明风就野了”,风筝爱断线,就不让放了。后来长大了,天坛那也有不少人卖风筝,都是那种大三角形状的,用塑料做的行活,开价10元钱一个,真要买,5元钱给你。其实现在买风筝更多的是想寻找小时候那种纯粹的快乐。

01、识益友 重现曹氏风筝原貌

60年代,京城喜爱风筝的人习惯扎堆在天安门广场,那时的费保龄在风筝界就有了个“威名”——老费头。

1963年春天里的一天,费保龄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同为风筝爱好者的孔祥泽正好也来了,当时,费保龄放的是一个五尺长的半胖燕儿,随后孔祥泽便邀请费保龄和他一起来复制《南鹞北鸢考工志》手抄残本上的风筝。

《南鹞北鸢考工志》在上世纪40年代流失到日本,孔祥泽曾跟随日本老师高见嘉十看到过这本书,并且描摹了一部分,上面记有21种扎燕风筝的制作方法,其中分为扎糊法和画法。费保龄看到画诀后,就一头“钻” 了进去。

从此,痴迷风筝的费保龄对残本不断研究,力图通过文字和图案来重现曹氏风筝的原貌,这一路走下来便是几十年。

02、闯美展 扎燕风筝飞出国门

70年代初,一些外国团体到中国参观访问,他们想买中国特色的手工艺术品留作纪念,但是没地儿可买。周恩来总理知道了这个情况,提出搞一个全国工美展览,把全国的工艺美术品都组织起来。

1972年9月3日,只有参观劵的费保龄,凭借自己扎风筝的手艺让一家以接待外宾为主的出售工艺美术商品的小店铺经理眼前一亮,随后费保龄顺利地进入民族文化宫参展,展厅还专门为他设了专柜。在民族文化宫展出结束后,很多作品又被转到全国农业展览馆继续展出。这一展就是三年。三年中,北京扎燕风筝一直是最受观众青睐的展出专柜。自此,费保龄名声大振。

03、为传承 只做风筝从来不卖

费保龄几十年一直住在北京南城法华寺街一处低矮的平房里,他制作风筝无数,却从来不卖风筝。用费老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一个“爱风筝,喜欢研究风筝的人”。

费保龄不担心风筝技艺会失传,只要是热爱风筝的人,他就愿意教,只要能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就绝不保留,真善美的东西,总有执着的人坚持,风筝就是这样。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