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钟表一直以来都是国人钟爱的收藏商品之一。
文物钟表是故宫博物院众多文物藏品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种类。这类文物是明末以来西学东渐下的产物,是反映明清时期中国宫廷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的重要遗存。中国宫廷钟表仪器收藏的特殊性,其在承载中外文化交流和影响方面所显现出来的代表性、典型性、广泛性是世界上其他博物馆的同类收藏无法比拟的。
明朝末年,来华的传教士为了谋求教务之发展,在反复探索、权衡之后,采取了以展现西方科学为主旨的传教策略,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崭新的一页。他们或进献从欧洲携带来华的钟表仪器,或以他们的学识、技术向中国社会特别是清朝宫廷提供服务,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亲自制造或指导造办处工匠制作了大批的钟表仪器,并影响当时宫廷的学风,使得引进、购买和制造钟表仪器变成宫廷自觉的行为。
故宫所藏钟表1500余件,年代跨度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大部分都是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中尤以乾隆时期的藏品为最,这些钟表包括中国钟表和欧洲钟表。中国钟表有当时清宫做钟处以及广州、苏州制造的;欧洲钟表有英国、法国、瑞士、俄罗斯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制造的。这些钟表不仅报时准确、造型精美、色彩绚丽,而且融绘画、雕塑、工艺、天文、音乐、机械、科技等于一体,从中可以领略数百年前中外钟表制造的精湛技艺,其独有的特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清朝,康熙曾经从国内外召集优秀的工匠到皇家的御用作坊“做钟处”供职,做钟处是皇家的御用作坊,是中西自然科学交流与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所。其中设计、制作、修理钟表的技术人员主要有三类:
西洋传教士 做钟处聚集了一批技术精湛的工匠,专门承接皇帝下达的制钟任务,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来华的外国传教士。
匠役 宫中制作钟表除使用外国传教士外,还大量招募各地技术高超的钟表匠。
做钟太监 太监是宫中制作钟表最基本的劳动力,也是最早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自鸣钟机械结构和维修的技术人员。
故宫修复与保护文物钟表的技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也是300多年间故宫唯一一项没有间断的技艺,现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钟表修复一直遵循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复理念。在修复过程中,必须时刻遵循文物钟表可小修的就小修、要大修的就必须大修的原则。如果发现动力部分和传动部分部件有伤损、金属链条或齿轮轴径有裂纹等需要大修的状况,就一定要大修,避免修复不及时产生损坏的严重后果。这是两百多年代代传下来的经验,也是修复机芯必须遵守的准则。
修复师们在钟表修复实践中,不断学习方法,积累经验。故宫古钟表修复技艺通过师傅手把手带徒弟、言传身教的方式,已经传承了四代。2000年后,亓昊楠作为年轻一代继续传承着古钟表修复技术与手艺。
近几年来,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古钟表修复技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不仅让观众了解到故宫古钟表修复师的工作及高超的古钟表修复技艺,而且也让广大观众有机会一睹古钟表的精彩。那些沉睡在库房中“死气沉沉”的古钟表,经过修复师们的修复重新“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