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立,非遗项目曲阳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近年来,曲阳石雕艺术厚积薄发,百花齐放,繁荣兴盛。曲阳石雕艺术集大成者——刘红立,从事石雕艺术30余年,见证和参与了曲阳石雕艺术发展历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艺术创作亦是如此。曲阳石雕艺术起源于汉代,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对佛造像艺术推波助澜,唐代曲阳成为北方石雕艺术聚集区,元代曲阳石雕艺术达至鼎盛。清末民初杨春元开创了仿古石雕流派,开创曲阳县第一家石雕厂——永春发工艺社。曲阳石雕艺术应史而动,随审美风格和时代需求而变化。
艺术创作唯有博闻多识,才能开阔眼界和思路,奠定革故鼎新之基础。古语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说,刘红立汲取曲阳老一辈石雕艺人智慧,又远赴万里到欧美考察,具有古典美学风格的曲阳石雕传统手工技艺与绚丽多彩、热情奔放的欧美艺术风格,互相撞击,激荡于心。
刘红立发明了石材嫁接工艺,赋华彩于璞玉,曲阳石雕变“千年一白”为五彩华章,曲阳县石雕艺术史上诞生了第一批双色“西方人”。
石材嫁接工艺投入实践后,艺术上产生了惊艳的效果,市场上获得了高度认可,汉白玉和岫岩玉,汉白玉和米黄玉等各种不同材质的创新拼接,诞生了《站观音》、《坐佛》、《释迦牟尼》、《地藏王》等色彩绚丽的曲阳石雕史上“第一批”拼色艺术品。
艺术创作唯有善于思索,才能日臻完美,开辟艺术新境界。做大型浮雕时,是把整个画面机械地、整体地分块去雕刻,然后拼在一起。但是,人为切割造成的缝隙影响了艺术效果。刘红立不安于这种“不完美”,不断尝试和探索“把缝隙给隐藏”。
刘红立从木结构榫卯手段和曲阳石雕传统手艺中去寻求方法,涉猎金属雕塑、木雕等工艺,尝试去随着浮雕的造型曲线而设计,保持主体人物和形象的完整,把接缝藏起来和隐起来。
那些接缝,经艺术处理藏于人物背后、头顶、褶皱等位置,百分之七八十都避开了造型主体。有时,艺术形象过于简单,刘红立就通过丰满形象、增加内容等方式去隐藏缝隙,追求柔美,“随形构造”艺术理念是刘红立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
《紫竹观音》刻画了悠然独处的观音形象,作品长达5米,宽达2.2米,但是却看不到一条拼接的缝隙,刘红立将石块之间的接缝巧妙隐藏在人物背后,或头上,或山石的侧面,或竹叶的纹理间,保持了画面形象的完整、丰满、自然。
在石雕艺术上,刘红立上溯源流,沉入实践,不唯上,不唯古,在艺术创作和工程实战中坚守“文化自觉”,做出了一系列适应现实、推动发展的变革。
他在技艺实践中,运用“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工艺规律,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相料”的能力,以巧用料、尽用料、用好料为指导原则,力图达到了好料精用,小料大用、废料“神”用的创作目的。著名艺术评论家陈培一先生评价,他受西洋古典主义美术作品影响,作品强调理性而非感性,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轮廓。刘红立大师的艺术创作,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锋中不自觉地进行了交融和交汇。他的“随形构造”,有意无意间继承了中国传统造型法则中“应物象形”,终成集曲阳石雕艺术之大成者,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刘红立还出资建设了曲阳石雕艺术展厅、曲阳宏州传习所、曲阳石雕非遗馆等传承场所,发起了曲阳弘艺学堂、雕塑艺术大讲堂、石雕知识讲座等活动,曲阳石雕艺术学习和传承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