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扇鼓是广泛流传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扇鼓之乡)一带的中国民间舞蹈,其艺术风格明快活泼、诙谐风趣。赵州扇鼓出现在农闲时节、丰收之后以及各种祭祀和庆典活动上。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通过祭祀祖先、神明,祈求祖先、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风调雨顺的愿望。
曹丽敏,女,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州扇鼓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酷爱音乐舞蹈,并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8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赵州扇鼓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学习扇鼓艺术,她几乎走遍了全县每个村庄,走访了百余位老艺人,哪里有扇鼓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最后拜在赵县杨户村扇鼓艺人张四子门下,成为赵州扇鼓第四代传人。
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和苦心钻研,她掌握了赵州扇鼓的全部表演技艺,在保持原有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在做击鼓动作时,不单纯是在身前击鼓,而是上、下、左、右、前、后和跳击等丰富多样。
从表演形式上看,由原来的独唱、对唱、说唱及载歌载舞形式,到目前的大型广场表演和舞台表演,都融入了她近三十年的心血。从场图上看,由原“双人八字”、“三人八字”和“五人剪子股”到各种不同姿态的造型、穿插、流动等,使人们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美感。在唱腔和鼓套中都是以鼓环发出的响声来打节奏,强拍向下,弱拍向上,一拍一次地颠。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左手与右手的动作配合默契,此规律贯穿始终。女角动作可用“后踢有脆劲,起伏有韧劲,鼓环打节奏,甩穗挽八字”来加以概括。男角动作以大八字步半蹲,上身前俯,撅臀塌腰为基本姿势,其动作特点:“肩膀要松,脚板要轻,步眼要清,屁股要空”,动作要做到幽默诙谐,丑中带美、美中有趣是其风格特点。
扇鼓的传承与发展,是曹丽敏的不懈追求。为使优秀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她先后在城乡开辟了五个赵州扇鼓培训基地,开办了赵州扇鼓传习所,创建了赵县文化馆少儿艺术团和老年扇鼓艺术团,还应邀到山西等地传授扇鼓技艺,培训人数达500余人。
她创作的舞蹈作品获省市以上奖励60余项,其中,由她编导并表演的《平原扇鼓》曾获得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创作的女子群体舞《赵州扇鼓》获首届河北省民间艺术节一等奖、“燕舞奖”和文艺繁荣奖;舞蹈《吉祥扇鼓声声来》、《扇鼓赵州情》、《鼓韵乡情》等作品均获河北省舞蹈比赛和华北五省市舞蹈比赛一等奖,部分作品还荣获“燕赵群星奖”、石家庄市第三届农民艺术节“精品节目奖”和石家庄市第11届文艺“繁荣奖”等多项奖励。
多年来,曹丽敏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为赵州扇鼓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成绩她永不满足,对于困难她永不服输,对于工作她永不放松,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迎接每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