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宁,职业画家、高级美术师、河北省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传统烙画(火针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深受业内人士及爱好者好评。
以“烙”成“画”,能够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最早时间,可以上推到汉代。汉墓出土的漆器上发现许多烙印戳记,汉代蜀地还出现过烙花筷子。但是随着纸、绢、毛笔等工具普及,颜料也给笔墨书画带来更丰富的色彩,烙烫不再是主要的绘画方式了。
它渐渐被边缘化,虽然一直在家具或筷子这样的竹木用具上体现着,但越来越像一种“美术化石”——一直到晚清才被民间手艺人挖掘出来,渐渐形成门类。
鲍宁接触烙画的时候,烙画的工具已经摆脱了“火笔时代”。
1995年,他上高中,偶然看见朋友的亲戚用烙铁画画,一把简陋的、当时还不可调温的普通电工烙铁,所过之处竟然浮现出雅致美妙的画面!这顿时令他着迷……
他学着人家的样在木板上烙画,却不知这传统悠久的技艺,竟有如此多挑战。
烙木板,不能只看花纹好不好看,要区分软木硬木、木材产地。初学时,鲍宁拿本地杨木烙,磨得光洁的木板一接触烙笔,立刻见粗糙木茬儿卷起,怎么也解决不了,后来才知道,东北的椴杨比本地杨木生长期长,木质细密,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更适合表现人物等细腻主体。
他在丝绢上创作过敦煌飞天的形象,所用之绢是从南阳丝绸烙画大师闫贵海那里购得的。原来,高温之下任何化纤材料都会结成颗粒,这对烙画“笔”与“纸”两个工具都是考验,不仅“纸”要纯要优, “笔”也需要特制。如今这位外形粗犷的北方汉子,说起各种丝织品特性来,竟也头头是道。
对于绘画艺术来说,创作的素材至关重要。鲍宁的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各种动物的主题。他感觉动物更具有动态效果,画面呈现更传神。
身边能接触到的各种图片、各种绘画作品、各种纪录片与视频,都是创作的借鉴。不过他认为,亲身实地获得第一手资料,更有利于表现画作。
有一次,他想创作与国宝熊猫有关的题材。为了能把握熊猫的生活状态,他特意跑到成都,拍摄了500多张熊猫的照片。最终选取了两种形态,创作出了两幅烙画作品。
付出越多,得到越多。因为能够坚持,也让他的烙画得到了更多认可。2013年他首次参加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就拿到了优秀奖,紧接着在2014年举办的同题大赛中,他的作品获得了“百花杯”银奖。
从之前的自得其乐,到如今取得成绩,这更多得益于多年来的坚守。
坚守有时也意味着枯燥。不过鲍宁并没有这种感觉。他说,“每当我完成一个作品,就对烙画有一种新的理解。这种感觉,促使我不断走下去,去探索烙画的精髓。”
一件作品,他有时断断续续,要用多日完成。在他看来,他很享受烙画的过程。“我本人性格中有火爆的成分,但我拿起烙笔,开始作画的时候,就产生了静心的感觉。”
他说,“我们每天为了生活而忙忙碌碌,应该有静心的时刻,让心灵得到喘息。烙画,就是让我心灵得以喘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