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丙军,白洋淀芦苇画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杨丙军先生潜心研究中国民间工艺及现代装饰艺术,发明专利六项,他主持研制的芦苇工艺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多次获奖。2012年,杨丙军被确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传承人。
白洋淀芦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记载:淀中有蒲柳多葭苇,芦苇也称“芦”或“苇”淀中俗称苇子。
芦苇是白洋淀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作物,以皮白质佳素负盛名,芦苇用途很广,经济价值颇高,有“铁杆庄稼,寸苇寸金”之说,苇子可造纸、织蓆、打箔、编篓、打帘、和制作芦苇工艺品等。
2002——2007年,杨丙军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受到各国政府及友好人士的高度赞誉。杨丙军对白洋淀芦苇艺术的开发研究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被社会各界所公认,芦苇艺术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华夏一绝。
其创作是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的结晶,是经过多年辛勤探索所付出心血的凝聚。展现了白洋淀美丽的自然风光,特具常有的水乡风情和乡土气息。同时给人们展示了白洋淀丰富的人文历史。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新华社、美国侨报、世界报、澳门日报等多家媒体均做过详细报道。
白洋淀芦苇画是安新县传统手工艺品,经过民间艺人的潜心研究和探索,在八十年代工艺日趋成熟,白洋淀芦苇画精选白洋淀特种芦苇及其它材料,经分类、切割、压平、雕刻、编织、组装等多种工序制作而成,画面本色天然,古朴典雅,花草鱼虫、人物建筑、山水风景尽可展现,栩栩如生,是家居、会所装饰的首选,更是馈赠亲友、收藏保值之佳品。
1998年至2008年,杨丙军携白洋淀芦苇画多次参加文化和艺术类博览会和展览,期间,其作品好评如潮,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10年,杨丙军携白洋淀芦苇画参加了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再次让芦苇画走进了国际视野。
2018年5月雄安非遗芦苇画参与了外交部蓝厅面向世界首推雄安新区发布会。同年6月,杨丙军芦苇画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京津冀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亮相。
古往今来,雄安地区的历史文化在延续与发展创新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在承载当地人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同时,也为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