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腔是中国传统地方剧种之一,流传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据文献考证,落子腔最早出自唐、五代时期的佛教僧侣讲经、募化时所唱的“散花乐”,宋代流为“莲花落”,用于乞讨。元明时期,演唱莲花落用于庙祠祭祀。明末清初演变为歌班,专为婚丧祝寿时请歌唱乐,腔调逐渐固定,在直隶磁州武安县一带流行,形成武安落子的雏形。清末民初,以武安落子为基础,向周边广为传播。向西传入晋东南古上党一带,称为“上党落子”;往南传入豫北,以安阳为中心,尤以“内黄落子”最为著名;而在武安以东的广大地区,以南北贯穿于邯郸辖区中心地带的古滏阳河沙带为界,沙带以西的称武安落子,也叫沙西落子,沙带以东的称沙东落子,有“唠子腔”“落腔”“乐子”等多种称谓。地处邯郸沙东的成安县,属沙东落子体系,与武安落子一脉相承。
成安落子以武安落子为基础,兼取豫北平调、怀调优秀唱腔的韵律,吸收河北梆子高亢嘹亮的特点,形成了富有成安地方特色的民间剧种。成安落子的唱腔风格独特,曲调比较简单,贴近生活,易唱易学,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当地传有“三天不喝汤,也要听听落子腔”的民谚,就是最好的见证。成安落子历代传承,直到今天。
民国时期,成安多个村庄组织有落子戏班,奔赴各地流动演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剧团越办越红火,成安落子的名声逐步扩大。成安落子最为兴盛时期,北渚、漳河店、北漳、洛疃、徐村、阎村、大姚堡、秦家营、长巷营等村都曾有完整落子剧团。各个剧团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演唱技艺,演出红红火火,而尤以北渚落子最为有名。
北渚落子剧团成立于1945年,当时的剧团团长是袁凤鸣,演员有:王五的、袁银生、袁贵臣、张玉的、袁贵申、袁贵芳、王二明、王宝增、苏香成、苏国兴、张湖、袁国贤、王耀廷、耿士俊等二十多人。演出剧目除承袭武安落子传统老八本外,还改编演出多部现代戏。
正值解放初期,是北渚落子剧团的兴盛时期,在本县以及周边广平、魏县、肥乡很有名气,深受广大群众喜欢。著名演员王五的、袁银生、袁竹贤(小名满喜)、王二明的演出,颇受群众欢迎,以致当地流传有这样两句话:“背着谷子不碾米,不能不瞧小满喜;浆了线,线不凝,不能不瞧王二明。”每次戏班在外演出,演员王五的不管路过谁家门口,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拉他到家吃饭,不去还是不行,这种场景,很使人感动。
北渚落子剧团自成立之日起,就立足于演出精品,为祖国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解放战争年代,有众多青年参军入伍,他们就义务演出,为新战士送行。1951年,他们在成安县城演出,用实际行动声援抗美援朝,得到了县政府和群众的一致赞誉。此后,县政府决定把北渚落子剧团改编为成安职业剧团,剧团名称以及演员履历表都上报填好,可是,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办成,成为北渚落子剧团很大的遗憾。
“文革”期间,成安落子剧团走向低谷。改革开放之后,成安落子得到了解放和复苏,落子艺人纷纷组班办起了落子剧团。2004年,落子戏传人张湖师傅说到成安落子时,感慨万千,曾吐露肺腑之言:“成安落子到我们这是第三代,前辈传给我们时就说让我们一直往下传,现在我们传给你们了,也算是完成了他们的心愿。希望你们一定要努力传下去,不要让成安落子失传。”传承人苏海河感动地说:“先辈们的心愿,我永远记着,所以我要把班子坚持下来。现在,党的政策好了,还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计划建个落子戏剧学校,一定让落子戏兴旺起来。”
北渚落子剧团阵容大,演员多,家庭条件不一样,谁家有困难就帮助谁,谁灰心了就做思想工作,让剧团成为一个大家庭,有事大家互相帮忙。除了正常演出,还有许多义演,虽说没有工资,但大家还是一如既往,表现积极。一次在演出时,有一个主要演员正在地里浇地,如果她不去,演出就会大为逊色。她毫不迟疑,不等把地浇完,匆忙赶往演出。还有一次在演出时,一个演员家里正在装修,找了好几个邻居帮忙,忙得不可开交。但她不去也不行,但最终她还是决定抛开小家顾大家,准时出现在演出现场。
为支持落子艺术的发展,县、乡、村各级政府为村民们提供文化娱乐场所,为剧团排练和演出提供方便。尤其是成安县文广旅局对落子剧团颇为重视,人力财力上大为支持,不仅给剧团配备了服装、音箱、乐器,还提供现代落子戏曲剧本。乡政府多次安排各乡村巡回演出,村委会排除困难为剧团安排场地,组织群众观看。每当演出完毕,后台正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村民就会前来嘘寒问暖,分享落子戏带来的快乐。一次在唱完《苏家町》戏后,一位老太太到演员跟前说,以前的封建社会,男女之间、婆媳相处,有高低贵贱之分;现在的新社会真好,移风易俗,男女平等。正如《吕蒙正赶斋》唱罢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一位大爷说得中肯:“人一辈子都在变化,谁也不能穷一辈子,谁也不能富一辈子,只要勤俭持家,积极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成安落子的演出,增进了人与人之间情谊,也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2012年1月,成安落子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渚落子传承人苏海河,现年55岁,他从小就随落子戏班学习,曾拜张湖、袁竹贤(小名满喜)为师,成为能说、能唱、能拉、能打的多面手。苏海河话语不多,却演戏在行,他的演出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功底深厚,很是入戏,是个内秀外中,演技高超的艺人。为了传承好落子剧,苏团长放弃了外出打工挣钱,一年四季一有闲空就组织演员排练学戏,几十年如一日。他锲而不舍,勤问好学,把成安落子这一独特的艺术再次推向卓越,数次被评为县、市先进工作者。
如今,老一代演员都去世了,第二代传人袁竹贤于2009年10月去世,张湖于2018年12月去世。在老一辈演员的指导与教诲下,剧团发展很快。北渚落子剧团现有演员十三名,演奏人员七名,编导人员三名,团长苏海河。主要演员有:袁俊霞、张素菊、张秀琴、苏青芳、苏书敏、耿瑞粉、王爱的。演出剧目有:《吕蒙正赶斋》《卖宝童》《苏家町》《何文秀私访》《送子》,以及现代戏剧《劝母戒赌》《男媒婆》《苏家町》等,很受群众欢迎。近日,在北乡义村演出两场《劝母戒赌》,村民说又能看到落子戏了,落子戏悦耳动听,听得懂,记得牢,《劝母戒赌》让我们改掉了赌博恶习,搞好了家庭关系,维护了社会和谐。近几年,北渚落子剧团曾在市、县、乡文艺演出二十多场。2019年8月,他们受到邯郸市广播电视台采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由成安县作家常文凤新编成安落子戏曲故事《男媒婆》,描写了退休老干部卢青,不忘党恩,帮扶贫困家庭,为青年人说媒牵线。同时以党的政策为指导,抵制买卖婚姻,遏制高价彩礼,严禁铺张浪费,弘扬了社会主义新风尚。最近演出几场,群众拍手叫好。
现存的落子剧团和新一代民间艺人,满怀信心,为切身保护和传承这项文化遗产,仍在演出和传授技艺,努力使成安落子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