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国家级非遗项目“秸秆扎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健手中,一个个用高粱秸秆搭建而成的古建筑模型惟妙惟肖、精巧绝伦。在他的继承、发扬下,秸秆扎刻这门手艺发展成为了“中国一绝、世界无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徐健是秸秆扎刻技艺的年轻一代传承人。从幼年起,深受父亲徐艳丰的影响,对秸秆扎刻有着浓厚的兴趣,9岁起开始学习制作,独立完成了近30件大型古建筑作品。
黄鹤楼、角楼、庆州白塔……徐健的作品都是我国的古代建筑。“我国的古建筑榫卯结构,造型精美壮观,最适合用秸秆扎刻来表现。”徐健说道。
“扎制这些大的古建筑,每个都要几十万节高粱秆,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徐健说。而要把这几十万节高粱秆扎制成作品绝非说得那么简单。徐健祖辈是有名的木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14代,他能够成为扎刻匠人,正是得益于从小对房屋建造的耳濡目染和后天的勤学苦练。
秸秆扎刻,并不仅仅是扎和刻这么简单的两道工序。它以高粱秸秆为原材料,以卡尺、剪子、锥子、竹签和油灯为工具,以建筑学、力学等为原理,纯靠手工扎刻成大型仿古建筑模型的手艺。从种到收,从选材到成品,这当中的每一步都必须手工完成。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到的勾心斗角,原意是说建筑的内部结构是轴心勾连着轴心,两处伸出的屋角,相互扶持。扎刻艺术里的勾心斗角,非但不是针锋相对,反而是心心相印,互相牵绊。
徐健介绍,秸秆扎刻与中国传统木质建筑的榫卯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在高粱杆上开槽、扣榫,使秸秆咬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榫卯接口,构建起一个牢固的框架结构。中国文化里有一个词叫作圆融,圆融指的是对称但不对立,有棱角但不争锋。这便是秸秆扎刻艺术所表达出的美学理念和哲学意境。
“所有扎刻作品的骨架都是由六根高粱秆锁扣而成,将锁好的秆从下往上、从里往外,一层层做起来,就像盖房子。扎刻的关键是尺寸要掌握好。每根秆的直径都是用游标卡尺一一校对,误差不能超过0.3毫米。高粱秆不可能个个笔直,你看现在的梁柱都是笔直,那是因为在扎刻之前,用酒精灯一一烤过的。秆直且一样粗,扎刻出的作品才会整齐,而且这样装上的每扇门和窗都能够打得开、关得上。”徐健说。
制作扎刻作品所使用的高粱杆,从播种开始,就和普通的高粱有所不同。扎刻作品中,不同部位所使用的高粱杆粗细并不一样。柱子需要粗一些,而窗棱比较细,这其中的奥妙就在种植。
为此,徐健特地反复试验,培育了一种杂交高粱,通过播种的疏密程度,来控制高粱秆的粗细。谨守农时,让自然规律的精华发挥到极致。“收的早了,秸秆发软;收的晚了,秸秆会花。”徐健收获高粱杆的方法和别人也不大一样。制作扎刻的材料,并不是整根高粱杆,而是只有上边的一小段。花上一个星期的工夫,才能收集到一件扎刻作品所需的数量。为了保证材料达到最佳效果,采摘好的高粱秆要先风干,搁置一年后才能使用。
如今,徐健化繁为简,将这门手艺运用到传统风车、蝈蝈笼子、中国结等作品中,把传统的大型古建筑做成小件的作品,随时携带、展示。他更是将秸秆扎刻带进课堂,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学习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