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若特,1974年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北省雕塑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会长。
马若特从小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熏染,爱上了美术。1992年,爱好美术的马若特到曲阳县雕刻学校学习,在那里系统地学习了素描、泥塑等基础知识后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又从师著名泥塑家于庆成继续深造。
学成后创办”泥禅坊”泥陶工作室,专门从事泥陶研究与创作。马若特生活在农村,他不仅热爱自己的家乡,而且对憨厚朴实的父老乡亲们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以村中的父老乡邻为原型,用心去塑造各具生活轨迹的农人形象,展现火热山村生活的民俗风情,成为他对生活的体悟和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
这些充满着乡土风情的泥塑作品,乡土中透露着亲近,粗犷中透露着质朴,略显夸张的艺术造型和朴实自然的艺术手法,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的震撼。
他的作品大多是太行山区村民生活的缩影,突出了太行山地区特有的乡土气,那黄色的陶土粗憨的原质原色,泥人脸上和身上有意作出细小裂纹和风吹日晒的印记,那些扣拢的厚棉袄、高腰的大棉裤和大土疙瘩似的大棉鞋都是中国农人男女老少近百年的典型穿着打扮。
其作品通过造型上的艺术夸张,给人一种憨厚、稚拙、原始的风格美。普普通通的陶土,经他用手几经揉卷,巧妙地成为僧人的身躯,或袈裟,竟如此地形象,如此地贴切,站之有型、坐卧有像,站似感悟、卧似神思、仰天长叹者,似若有所得。
坐卧神思者,似若无所求,他们仿佛在告诫世人,在纷繁无常的世界中要淡定心弦,多用禅意来思考,反省品味人生,理性地去看待世间万物,正如这些静穆的修行之僧,以“高山无语、深水无波”之态,营造出素净质朴、淡定从容的境界。
马若特这种独特的原生态题材的泥塑作品,已受到海内外雕塑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有专家把他的作品称之为“给山民留存了一份特殊的生活档案”。
凭着过硬的技艺和弘扬泥陶艺术的责任感,马若特和他的作品走出了大山,声名远扬。他的作品曾在国家级及省级比赛中获奖20余次,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他的事迹也相继被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雕塑》杂志、《世界华人》杂志等多家媒体报道。
现今,马若特的泥塑作品已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作品不仅被各大博物馆收藏,还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在各界领导的鼓励下马若特成立公司带徒授艺,使泥塑后继有人,脉脉相传。
一团团的红泥,经过马若特的手似乎注入了灵魂和生命,衍生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山里人的故事,每幅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大美大俗展现中国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