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样的木船,承载着一段段白洋淀生活故事

  • 2022-03-20 22:45:36
  • 河北文化发展

姜琳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造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幼年时就到天津的船厂当学徒,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姜琳祥也成了富有经验的老师傅。

白洋淀上有这样一个村庄: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这就是造船之乡--马家寨。在这个小村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娃娃,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无论锛凿斧锯,还是撂线放木,都身怀绝技。姜琳祥是其中的一位老人。

马家寨原名马村寨。据传,原为马氏建村,起名马村。宋代曾有驻军在这一带防守,形成寨垒,故名马村寨。当时,宋朝御辽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在这里操练水军,以船作战。当时,马村寨还修了四个寨门,所以又称四门寨。明朝永乐年间又有古北口外人迁至,改名为马家寨。

马家寨造船业兴于何时,无从查考,但有个传说却印证了马家寨造船业历史久远。据传说,很早以前,当年的安新县城南关有个魁星阁,魁星是传说中专门点状元的一位神仙。他看中了马家寨这个村,便把笔尖对准马家寨,正要下笔的时候,却被一位莽撞的过路神仙一脚踩扁了笔尖,便成了造船用的凿子。于是,马家寨没有出钦点的状元,却出了许多造船的"木匠状元"。

马家寨造船具体始于何时,村里的老人说法不一。有一种流传最久的说法就是,宋代杨延昭(杨六郎)在这里大造战船,操练水军,马家寨是屯军的水寨,后来军中造船技术流传至民间,造船业便在这里兴起。清朝乾隆游颐和园所乘坐的龙舟便是马家寨工匠所造。北京北海、颐和园里的画舫,均出自马家寨工匠之手。此外,无论是电影《赤壁》里的战船、龙船,还是周边省市城市公园、景区的游船、画舫,大多出自马家寨的能工巧匠之手。

据姜琳祥介绍,以前白洋淀周边的村落都以水路相连,船是村民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需求量巨大。民国时期马家寨有造船“八大家”,即八大造船作坊,后来逐渐式微,直至没落。如今村里懂得造船技艺的只有上了岁数的村民了。

马家寨人造船有三个绝活,是外人所不及的。

一绝是“量材使用”,买树时一眼就可看出树的好坏,伐树时随弯就弯取材,绝无浪费。

二绝是“甩线一手准”,他们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

三绝是“放印子”(即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洞孔自然成不规则状态。然后,船工选一块合适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由于来找他造船的人越来越少了,姜琳祥大部分时间都在制作模型,他把他记忆中的所有船型都制成了模型,在他看来,这些模型就是他一生的“绝学”。“这样更便于人们学习技艺,同时也方便顾客挑选船的种类”。鹰排子、鸭排子、四舱、五舱、画舫、对艚、舿子……在姜琳祥简陋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十多种模型。每一种船都有自己特殊的功用,载客、载货、施肥、收苇子……各式各样的木船,承载着一段段白洋淀生活故事。

虽然姜琳祥小学没有毕业,但他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造一艘船,他都会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下来,多年来,他已经留存了十多本日记。他说,希望以后国家需要这些技艺的时候,能从这些模型和笔记中找到。

如今,随着雄安新区的建立发展,这项白洋淀湖畔的传统技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望借雄安新区春风,造船技艺有望重现荣光。

  • 编辑:范方睿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