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城堡(大长峪城堡),位于怀柔区渤海镇兴隆城村西头。这里南通京畿、十三陵,西接黄花城,东连慕田峪,北邻驴鞍岭,是明清时期接黄花城和渤海城的必经之路,故被称为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正因为如此,明代这里曾建有古堡一座,并被今人称之为兴隆城。据说明清时期这座城堡并不叫兴隆城,而是叫大长峪。因前些年缺少这方面的史料支撑,围绕大长峪堡的准确位置、建设具体年代、后来又为何改叫为兴隆城?人们一直揣摩不定。后来,随着兴隆城村一块长城关堡门额的发现,终于解开了大长峪城堡的有关谜团。
明长城在怀柔区过境65.4公里,其间有大小隘口、城堡23处。它们虽然历经了五六百年的沧桑岁月,但多数关、堡的名称,形制,所在位置依然清晰,唯有“大长峪堡”的所在位置模糊不清。
2017年10月21 日,渤海镇兴隆城村村民程继全在翻建房屋清理自家院子时,意外地挖出一块石质门额。经现场测量,该门额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厚约15厘米。用清水刷洗干净后,只见门额上镌有楷书“大长峪堡”字样,尽管门额的提款落款已经模糊,但仍被在场村民秦少军隐约看出“嘉靖二十七年”等字样。由此可断,此门额便是明代黄花路所属的大长峪堡的门额。由此也进一步证明,被近代人习称了100百多年的“坡堡子”、“破堡子”、“兴隆城”,就是著名的长城关堡——大长峪堡的所在地。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中期的《昌平州志》也称此地为大长峪,由此看来,作为文物保护重点单位的“长城兴隆城城堡”,终于可以实至名归了。
据文献记载,关口始建于永乐初年;景泰二年重修;嘉靖中期再次修葺完善;隆庆三年又进行了加固。目前有段保存完好的明城墙,长80米、宽50米,西南开一门,城堡依坡而建。驻大长峪堡额定守兵120名,并分为两总旗、四小旗。由一名守口百户(把总)统领。嘉靖末至隆庆初,大长峪驻堡百户为句恩。另有数名驻堡铺兵,负责军情、公务传递等事务。至隆庆三年,堡内有官厅房三间;官厅营房四十二间;铺房十间,另有马厩一处,均为隆庆初年增建。
驻堡官兵主要任务就是“修守”,即修缮维护关口及其所属墙、台;铲削边坡使其陡峭;清理原设的阻马坑;种植抚育树木;管理墙台上储存的烽火燃料、火药、火器;巡视瞭望敌情;观察相邻烽台信息;时刻警惕敌人进犯等。如本辖区遇有大规模修筑工程,还须配合外来的修城班军施工。由于大长峪以北至南冶口一段防线山势险峻,这里并没有修筑砖石墙垣,多是用不规则石块垛砌而成,所以,大长峪守兵在历年的大雨山洪之后,都要及时巡视检查,如有水毁情况,将根据破坏程度须通过百户向参将署报修或自行修补完好。大长峪堡守兵的粮饷定期由黄花镇仓支领,而烧柴、菜蔬则需要自行解决。
城堡建成之初,因建于北坡脚处,故被民间称为坡堡子,没叫多久,便被人叫成了“破堡子”。原因是此地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尽管当时它是渤海城通向黄花城的交通要道,也有供过往行人吃住的驿站,但因吃住的条件简陋,卫生环境也不尽人意,再加上附近沿途常有打劫者出没,所以人们便把坡堡子叫成了“破堡子”。虽说这个名字有些讽刺之意,但却是当时村庄的真实写照。就这样,“破堡子”的村名很快被叫了出去。对这样一个不雅的村名,村民们后来把它改叫兴隆城。
经过四百多年的峰回路转,沧桑巨变,如今的兴隆城村,已经从明清时期的驿站官道演变为交通便利,区级公路穿村而过,民居依山而就,错落有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距此不远的大长峪关口之下,也已建起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和新四军铁军纪念馆。昔日的雄关漫道,成为今日的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以一种全新的教化方式,每年接待数以千计的青年学生来此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从而在一批批青少年们的心中,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