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推荐书单来了,一起开启读书之旅

  • 2022-05-09 09:36: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阅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阅读不仅提供知识,也能丰富灵魂,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明媚五月翻开书本,一起开启一场遨游书籍之旅吧!

《戏曲北京》

《戏曲北京》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通过150余张大幅图片,以及简洁易懂的文字勾勒出北京戏曲的神采和风貌。翻开书,读者可以看到极具北京文化特点的“兔儿爷”跃然纸上,带领着读者去领略北京戏曲的精彩。

这本口袋书借鉴元杂剧的结构特点,以“四折一楔子”作为基础架构,分为“京华溯源”“歌台舞榭”“梨园荟萃”“粉墨舞台”“融汇求索”“戏海拾贝”六部分。书中精选了24出传统戏、8出现代戏、3出外国经典改编剧目、12位北京戏曲代表人物、12种戏曲的服化道元素,以及中外戏曲的交流情况,展现了北京戏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兼收并蓄的价值观念。

书中还以中轴线和长安街作为主轴,集中介绍了21个古戏院、民国时期剧院以及当代演出空间,透视出北京城市发展的脉络,也展现了北京时代特点,既有老北京的“味”,也有新北京的“韵”。

它重量轻,易携带,可以快速回答出有关北京戏曲的种种问题。比如,北京的戏曲种类、当代北京戏曲的特征、京昆评梆曲五大剧种的发展历程、北京各与戏曲相关的剧院分布,可以说是“北京戏曲小百科”。

在艺术表达上,《戏曲北京》借鉴中国戏曲的元素,以国际化视角进行设计。封面以中国红为衬底,十六个各具特色的手绘戏曲脸谱为依托,体现出北京文化特点。内页设计营造出剧场氛围,凸显戏剧张力,力图在效果呈现上更具通达性,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感觉。

《品读西柏坡》

《品读西柏坡》着眼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透过丰富生动的史料,揭示西柏坡里程碑式的地位和贡献,深层次思考西柏坡时期重大转折历程、破旧立新的历史性创举。

《品读西柏坡》的整体思路,缜密清晰,逐层展开,叙述有法。第一、二章,讲从延安到西柏坡历程,感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不畏艰险、勇于胜利的气概;同时揭示石家庄、华北解放区为新中国建立所做的奠基工作,这是产生伟大西柏坡精神的基础和条件。第三章至第十二章是全书重点,主要讲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着眼于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从农村到城市工作重心转移,以及进城后面对的严峻考验,所做的一系列战略性思考和预见性的重大举措,由此,在全党树立起敢于斗争、主动转折、力戒骄傲、拒腐防变、立守规矩、善于学习、谨慎探索、永远与人民站在一起等优秀的精神品质。第十三章,回到现实,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引出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这样的品读方式,确实拥有新的视角和独特站位。

这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些历史答案。我们党是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左”右倾各种错误,挺过各种危机与低潮,一步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走到西柏坡的;在胜利前夜又是如何审时度势,主动转折,走向全中国的。

这是一部立足于现实的书。作者在品读西柏坡精神的内在精髓和品质时,总是有一种关照现实的情怀。每章的评述中,有褒扬赞叹的,有抨击贬斥的,有质疑发问的,有纵论得失的,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在思想上、组织上、体制机制上,发出的有关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作风方面的一些议论,都是为了促进人们结合现实深入思考,从而以史为鉴,激浊扬清,促人警醒。

《母亲》

母亲节来临之际,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科技有限公司策划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小说精选集《母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小说部分内容被选入了国家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

作者在小说中记叙了母亲勤劳节俭,保持善良、纯正的品格,以身作则,在做人、做事方面给儿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作者梁晓声以自己童年的真实经历为底本,记叙了母亲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善良纯正的品格,勤劳节俭,以身作则,在做人、做事方面给儿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同时,以母亲为缩影,描述了中国社会的起伏变迁,多层次描写了百姓的现实生活,展现了平凡家庭在艰苦岁月中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令人动容。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的《黑纽扣》《白发卡》《蓝发卡》等精彩篇章,其中对人物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描写,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充满了浓烈的人文关怀。

《西南联大通识课》

2022年是西南联大建校85周年,天地出版社日前推出《西南联大通识课》纪念版本。包括《西南联大文学课》《西南联大国史课》《西南联大哲学课》《西南联大诗词课》《西南联大文化课》《西南联大古文课》《西南联大国学课》七本书,展现不同角度的西南联大,不同角度的中国文化。

《西南联大通识课》收录西南联大15位教授的讲义、文章,从文学、国史、哲学、诗词、文化、古文、国学七个不同的角度重现西南联大具有开拓性和系统性的通识教育,以及西南联大各位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该套丛书除了再现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也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的回望。在《西南联大通识课》包含的七个角度中,可以看到西南联大教师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西南联大教师和中国文化相互成就,他们保护中国文化不会断绝,中国文化则将他们化作精神符号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黑夜之美》

《黑夜之美》这本书作者出身于乡土,有贫蹇与辛酸的记忆,由此便有了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根性情感,落笔朴实厚道。他的散文处处贴近土地,呈现感同身受的经验,既不炫技,也不高高在上,一字一句娓娓道来,自自然然托出生活的逻辑和人生的道理。这从他的《父亲的力量》《哀老五》《儿时的春节》《小溪流过我的童年》等篇什中可以看到。他的乡土书写,进一步印证乡土是神圣的,它是时代的起点、人性的基点、情感的原点、伦理的支点。不管离乡之后经历多少变化,“人之初”的东西,还是生命的基本细胞和原生血脉,依旧发挥着不容置疑的根性作用。庞井君写的虽然是回望,却不是伤悼农业文明消失的挽歌,而是献给城市和现代人的“人性启示录”,是别样的“乡土寓言”。

这部作品集除叙述乡土经验的文字之外,更多的是记游文章,亦即风景散文。庞井君的风景散文既寄情于山水,以流连忘返的陶醉之态,进行细密的审美,又时时刻刻沉吟,努力往深里感悟,呈现深邃的哲思,集直感、审美与思想于一身,有复调的品质。他描摹自然,精雕细刻,不忽略每一处撩人的细节。同时,他不满足于对客体的深情描绘,不断融入主观的人生感受,通过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让人既看到美,又看到精神,看到心灵的起伏和震荡。

《做壶》

做壶,是做紫砂壶。以真正的古法做一把紫砂壶,用明白畅晓的文字讲述它,梳通它,让壶魂通古,让壶艺接今,说出紫砂的灵魂,让它活下去,这就是《做壶》这本书的由来和目的。

中国紫砂的历史并不是很长,短短六百余年,沉睡亿万年的特殊泥土被唤醒,它的特殊工艺质朴而玄妙,以至独步天下。在匠人与文人的合力下,紫砂壶于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极重要的一个角色。紫砂壶,不仅是一个只关于泥土和技艺的存在,在中国文化精神的加持下,它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饱满的切片,更是中国文人生活的一个精神标本;回归技艺的本源,它更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一个完美呈现,其中包含的至朴求真、天人合一的精神,是切实而可落地的,是完全可以用手与艺表达出来的。这是中国人推崇的自然精神与追求的极致体现,正如本书的作者徐风先生所言,“紫砂壶,是最典型的中国表情、中国表达。”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做壶要毕智穷工,写壶要准确传神,为此,徐风和葛陶中花了几年的时间。一个一边做壶一边讲解,一个记录、拍摄、采访、调查、成文,数个晨昏流走,《做壶》终于诞生。

用文字做一把壶,徐风尽了最大的努力。在一本自然文学作品中,作者写道,“山就在这里,有一万种知识等着人来学习,每识得一种植物或树种就会感到愉悦,正如约翰·巴勒斯说的,‘我的书不是把把读者引向我本人,而是把他们送向自然’。”《做壶》也是这样如一座山一般丰富的存在,它就在那里,有一万种知识和意趣等待挖掘——无论你想研究和学习古法做壶的顶级技艺,还是想寻找紫砂与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精神,抑或你只是想品咂中国人在壶与茶中表现出的充满尘味与世趣的活法,或者只是想阅读一本语言优雅鲜活的散文,这本书,都可以给你回应,给你答案。

《中国的孩子》

《中国的孩子》从孩子视角切入,精心选取了十个故事,呈现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社会在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律动的时代性。两位作者在大量调研、采访的基础上,以真实事件进行文学创作。以“中国的孩子”为题,一语双关,不仅是澳门孩子对自身作为中国孩子的骄傲,更突出了澳门永远是中国的孩子,始终是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祖国母亲怀有的深厚情感和赤子情怀。

《许渊冲百岁自述》

一个人的自传也是这个人的心路历程,是他的精神跋涉史。这对于学人,对于许渊冲先生来说,尤其如此。

在《许渊冲百岁自述》的“序曲”中,许先生借钱钟书先生关于自传与别传之论来为自述张目。读他的自述,发现“别传”的确占了很大比重,这对自传来说,便有喧宾夺主之感。既然是自传,当然应该紧紧围绕传主展开叙事。而读他的自述,相当多的篇章完全可以当作记述不同人物的散文来读的。忽然明白,这些不同人物,都是不同的湖面,映照出某一特定情境下传主的面影。

书中的第一章讲述他的童年成长环境,父母与家族对他的影响,正是通过具体发生的事件与人物关系来实现的。第二章讲述西南联大时期的回忆,占了全书的一半篇幅,而所写大都是那时西南联大大师们的风范和风骨。在如此充溢学术正气、文化风华的情境中浸润深深,让我们自然而然地笃信,必有后来的文化大师呼啸而出。证之西南联大培育出众多科学与人文大家,许先生以其自己在西南联大和巴黎求学的自述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先生对自己的翻译充满自信,不吝啬对自己译文的肯定,这在推崇自谦的文人传统中显得很不一般,从中看到的不是浅薄自傲,而恰恰是先生灵魂的坦荡与纯粹。许先生作为翻译大师,既基于家庭熏陶、一流的大学教育,也得益于他的文学天赋——他在少年时代写作的诗文,就显露出超凡的文学才华。他在自述中对中外文学名篇蜻蜓点水式的评点,同样展现了他犀利敏锐的艺术领悟力。

这本自传无疑受益于先生自己的日记,正是这些记述让往事如此清晰地呈现出来。而同时,又能从《自述》对日记的摘引中,推想那部日记也应是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的,就如先生所说“在想象的望远镜之前,在回忆的显微镜之下,生活就会发出肉眼看不到的奇光异彩。”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