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峪村口的过街楼,古道穿村而过。
桑峪古道主要位于京西门头沟区斋堂镇东北部的桑峪村,109国道北侧,距北京城区约75公里。
古老的桑峪村
桑峪古道起点在军响村,从军响村向北,经桑峪,走崖间岭,上古道,通书字岭、碣石、珠窝湖等地。古道是在山体岩石上开凿的,主要由片石铺砌,部分路段还有蹄窝。多样的地形造就了这条古道的不凡和弥深,到今天仍然比较完好地保存于崇山峻岭中。
从军响村到桑峪村的小路
古道未开通之前,斋堂川东部村庄村民去山后的碣石、书子岭、黄土贵、珠窝等地,需要绕道,出行多有不便,而翻越大桑峪岭是最近的山道。明代桑峪村的张氏寡妇,乐善好施,积德行善,捐米300石以修道。至今在西湖虎头悬崖拐弯处还留有竣工时的崖刻,载文: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内修道,人人方便,张臣尹会众善,人人开心,石匠赵月谷清。从此大山南北道路开通,距今已440年。
古道需要翻越的大桑峪岭
桑峪村原名“三峪村”,是斋堂川较大的行政村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十一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1993年发现十一万年前人类骨化石,目前是清水河流域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桑峪古人类遗址
古时候的京西古道从斋堂川经过,当时的桑峪,商贾云集,手工业商贩,大小作坊热热闹闹。至今留下了十二条胡同,两个过街楼和一个村西边的"官大门",还在诉说昔日的辉煌。
十二条胡同之一
村内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步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座古建筑就是桑峪过街楼。桑峪过街楼始建于宋代,起风水作用,由于规模窄小,通水不畅,几经洪水冲毁,几经修复,至民国初年重建,政府倡导,村民捐资,公益劳动,历时二年竣工。此次重建规模宏大,总长19米、宽8米、拱券高7米、深7.5米、宽4.5米,顶楼三间,曾设有红孩儿、观世音菩萨彩色泥塑像,二人南北相向背对,意为守护村民平安吉祥、避邪免灾、和睦相处。过街楼前面横幅为“桑田香馥、峪地泽生”,门额阳刻“紫芝”,左右题字以道教训祜,右侧:为乐及时令得无极;左侧:去古怀远至道在斯。后面横幅内容是:里仁为美於万斯年。石刻门额为“凝瑞”,左右两侧记叙用小字,内容已无人记清,内东护墙上题有四个巨字:“亿则屡仲”,不知其意。上述题字为本村清末秀才张怀所书,字体酋劲雄深,飞楷严体,现已有80多年,1996年曾局部修善。桑峪村东口现仍存一小过街楼、长7米、券门高4米、宽3米、规模窄小、无顶楼、明代中期修建、风水建筑。
过街楼
村里的“三教寺”始建于东汉时期,“三教寺”后改为药王庙,遗址在原桑峪小学院内。药王庙大殿前古柏、寺庙外银杏树各一棵,古槐五棵,均居国家一级保护树。药王庙对面曾有坐南朝北戏台一座,建于元朝初年,因年久失修自行塌落,台基于2003年拆除。
村南有城子台遗址,有待考证,相传是战国时期燕国士兵守戍的城池。(也有传说是五千年皇帝统一华夏在灵山脚下建立了都城(黄帝城),由于这里是西山大道的咽喉,同时在这里建立了关城)
本村目前保存石碑刻字仅有团山禅寺重建时刻字,时间应为明正德年间题记,存有清康熙年灵水刘宅祖坟碑刻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本村烈士碑刻数通。
村子里随处还可见文革时期的大红标语,比较多的是“毛主席万岁”,还有一条更为震撼,写的是“誓死保卫毛主席”,可见当时毛主席在人们心中“神”一般的地位。
桑峪村随处可见的标语
走进这样古老的村落,虽然大部分古建筑已成残垣断壁,但残存的历史建筑,让每一位造访者都深深感受到这一古老村落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那是桑峪最本真的面孔--让人微笑的乡村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