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吹走了夏日的闷热。新一期小编推荐书目来了,让我们在这收获的季节,与美好相遇。
《激荡江海五千年》
中国有辽阔的江河湖海。《激荡江海五千年》以长三角地区的大海(黄海南部)、大江(长江)、大湖(太湖)、大河(大运河)为主要对象,以历史文化散文的方式展开书写,为思考文明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作者是新闻工作者,自幼成长在海边,从事江海文化研究多年,在文献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方面下了苦功。《激荡江海五千年》的特色即在用新闻人擅长的“在场感”书写历史。作者从自然海岸线写起,承以黄海文化带,转以海陆交流史,合以当代海洋观,由北向南、由远及近,与读者一起开启面向江海的文明探源之旅。全书共14个篇章,每篇既独立成文又相互关联,结语篇则对“海洋性格”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文化解读。
“在场”叙事,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其难点在于,既需要治史不可缺少的才学见识,又要求作者文笔晓畅生动、雅俗共赏;既要有学术根底,又不能仅依据文献记录和考古成果写成讲稿。本书在二者之间进行了很好的平衡。比如,作者结合苏北海陆之间的“贝壳沙堤”现场,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向读者描述全新世大海侵留下的遗迹,揭示海陆架万年演化的沧桑巨变。再如,作者仔细考索创作历史背景以及明清海洋政策,分析指出《水浒传》《西游记》《镜花缘》与黄海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解读古典小说提供了新视角。
拥有足够开阔的历史视野才能见人所未见,才会生发有见地的“史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作者引《春江花月夜》的诗句告诉读者,今天已经很难看到这样的壮阔景象,因为江口位置已经改变。但千年以前张若虚看到的正是江海交汇处、明月海上生的现场。本书中这样的见识随处可见。又如3200多年前,仲雍向南奔吴,带来了北方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作者发现了伯渎河的历史价值,将史料记载与在场叙事结合,寻访伯渎河“一河九泾”水系给江南带来的巨大变迁。
以黄海岸线为轴,洞察江海文脉;从地域流变着力,钩沉历史变迁。作者用深刻感悟激活历史文献,对“江海文化”研究进行了探索。文章值得细细品读,其见解也有待于探讨、辨析、深化。
《中华法文化史镜鉴》
《中华法文化史镜鉴》是一本由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张晋藩编写的一部中华法文化随笔,从中华法文化历史、古代官吏管理、监察与廉政、司法制度与技术等方面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法制发展。
虽是一本小书,读来仍丰富有趣。作者细数了历代王朝对于吏治建设的努力,从考核到监察,从行政结构到赏罚制度,古人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完善对官吏队伍的整治,完善法律制度的健全;通过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故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华法文化,既展示出中华法文化的历史意涵和传统精神,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性智慧和经验。
《烈焰繁花少女时》
青年作家景步航近日推出古典散文集《烈焰繁花少女时》,从西汉到大明,以历史沿革之序,为卓文君(西汉)、班婕妤(西汉)、蔡文姬(东汉)、谢道韫(东晋)、苏小小(南北朝)、上官婉儿(盛唐)、薛涛(中唐)、鱼玄机(晚唐)、李清照(北宋)、李香君(明朝)十位才女一一立传。
每一人物章节中,生平与诗文交织交错,融合之至,故事性和知识性兼具。诗与人对号入座,这些名句出自何人手笔得以揭晓;诗与背景一同呈现,她们置身于历史洪流中萍踪无定的一生徐徐展开……可谓“透过诗文,探见她们;透过她们,洞见历史”。
《起初·纪年》
王朔沉潜十五年,亮出压卷之作小说《起初》。该书共四部,约一百四十万字,《纪年》系其中一部。本卷取材自汉武帝故事。王朔以我们熟知的历史为出发点,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安放其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了从汉武帝亲政到去世为止五十多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众多立体饱满的人物。李广、李陵、司马迁、苏武、张骞、司马相如等各自跌宕起伏又彼此交织的经历,汇成群星璀璨的故事之网。
一场大梦,有嬉皮笑脸,也有荡气回肠。这是一代帝王的故事,但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
而最让人期待的是王朔的小说语言,这部书王朔又贡献了他语言书写的天赋,有读者称,语言达炉火纯青之境,一部用嘴而不是用手写的巨作,里面北京话,间或有陕西话、吴语、粤语,流行语、网络梗、民间俚俗语……在千姿百态的语言之间自如切换,在一本正经严肃与轻松戏谑之间、在古今中外之间灵动跳跃。亦庄亦谐,亦真亦幻,时而阳刚豪迈,时而阴柔缠绵,丰富到不可思议的奇妙文字。
《大豆谣》
革命烈士的女儿、83岁高龄的罗力立撰写的回忆录《大豆谣》,书很薄,却被作家梁晓声视为以6岁孩子视角所写的革命回忆录、“伟大历史的童音回响”。罗力立这位侥幸活下来的“小萝卜头”,用朴素的叙述、震撼人心的故事,将读者带入革命岁月,听到红色血脉相连的两代人崇尚信念的至诚呼唤。
罗力立出生8个月时,中共甘肃省工委机关被破坏,她随父母被敌人关进牢房。母亲从审讯室受刑回来,看到她嚎哭到筋疲力尽,脸上、身上沾满泥土、屎尿。狱中蚊虫肆虐,罗力立浑身上下连铜钱大的一块好皮肤都没有。有个奶奶送她两块饼干,从没见过这东西的小力立觉得不好玩,将饼干扔到地上。母亲告诉她这是好吃的,她立即狼吞虎咽,从未体验过的香甜强烈刺激着她的味蕾。放风结束,她目不转睛盯着白发奶奶的背影:“还吃!还吃!”再见奶奶,她翻看她的手想再找一块。还有一次,竟把捡到的一片肥皂当饼干使劲咀嚼。
狱中的生活很苦,但《大豆谣》一书中却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因为朝夕与之相处的、影响她幼小心灵的,是她的爸爸妈妈以及狱友——他们对党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相信革命必定成功,他们小心地守护着她的精神世界。为了照顾被刑讯摧残又得了伤寒病的父亲,母亲主动要求带小力立住进20多人的大牢房。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大家庭,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孩子,这个抱抱,那个亲亲,有时还把她高高抛起落入另一个伯伯的怀抱,这是她最喜欢的游戏“坐飞机”,难友们还省下自己的口粮和家里送来的东西给她吃。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回忆录《大豆谣》,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罗力立在监狱中经历的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既有父亲罗云鹏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又有母亲樊桂英隐忍负重的高贵品格;既有大胡子叔叔王洛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又有作者本人几十年来对信念的坚守。王洛宾写给小狱友罗力立的儿歌《大豆谣》,更是充满了对反动势力的控诉和鞭挞、对美好未来的纯真向往和对后来人的铿锵激励,给人以温暖的力量和昂扬的斗志。让读来亲切自然、感人肺腑的这本书更为立体和真挚。
《故宫艺术史:初民之美》
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祝勇新作《故宫艺术史:初民之美》,这是一部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串联起来的中国艺术史。
祝勇试图“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为依托,在那些零零散散的文物之间寻找线索,去构建中华民族的艺术史,去梳理总结我们祖先对美的探寻,去把握我们民族的精神流向”。在他看来,“一件件的文物,是指引我们回到过去的路标,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故宫艺术史》可以视为祝勇推广故宫文化、讲好故宫故事的又一次努力。无论是书写故宫,还是站在更大的视角上书写我们的文明史,祝勇都试图精心建构一座历史宫殿,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恢复当代人对传统的感受力,重新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深处与文明源头的魅力。
祝勇曾说:“我很幸运,能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并把故宫当作我一生的写作资源。对故宫的书写,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去回看我们民族的历史,回看我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走过的路。”
近些年来,祝勇一直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推广、传播传统文化。他从故宫馆藏入手,运用文学的手法打通艺术、历史与人生,以扎实的艺术与历史功底,用散文笔法引领读者进入恢弘的古典艺术世界。纵横千年,意蕴悠长,既有丰富的文史材料,又有作家独特的性灵趣味,做到了知识性、可读性与审美价值的兼顾。
《九十九个方子》
初读毛国聪的新作《九十九个方子》,发现小说以主人公吴守之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以茅医生和钟医生为吴守之把脉治病为副线,通过十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描写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的多面性。
为营造小说的故事氛围,这本书的封面用红色作基调,加黑白配色,让人联想到人的皮肤肌理、血管、细胞,乃至或狂乱或恬静的心理状态。标准的白色处方签,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临床诊断、住址、电话等,在书籍封面上传达出某种声音,试图将设计语言与思想意识相融合。大量的留白,特别是处方签左下角的缺失,一行黑色的手写字体“九十九个方子”,让人很自然地记起处方的圣洁与温暖、医生的医术和百病的防与治。
小说《九十九个方子》去“P图”,关“美颜”,除“滤镜”,倡导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抱朴守一、顺势而为的生活观念和简单知足的生活态度,这是毛国聪想通过这本小说表达的。唯有超越望闻问切之“有”,才能达到天使人心之“无”,获得生命的真正自由和快乐。当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的镜片中看到更多美好,相信对于人生、对于未来,也多了些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