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乙祠中秋昆韵话月明

  • 2022-09-11 09:01:00
  •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 张骜 通讯员 杜颖)听昆曲、品茗茶、赏明月、话中秋。中秋当晚,西城“会馆有戏——中秋昆韵话月明”专场活动在百年戏楼正乙祠举行。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明月当空,于丹娓娓道来中秋节的起源,老北京中秋习俗,戏曲的文化传承和正乙祠的前世今生,在昆曲悠扬的伴奏中,人们品味着中国传统佳节的内涵。

正乙祠,又名银号会馆或浙江银业会馆,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原为明代道教古寺,清康熙年间,浙商再集资购地扩建正乙祠,内设戏楼、大堂、后室、廊庑等,每年春秋两次集会,祭神祈福,饮馔宴乐。正乙祠戏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整体木结构的室内剧场,被称为“中国戏楼的活化石”。肇建之初,以南方昆曲表演为主。后京剧艺术风行北京,诸多梨园泰斗和名角都曾在此献艺,盛况空前。

白墙灰瓦、雕梁画栋的古朴院落内,观众穿上精美的昆曲戏服,在专业演员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地学习身段动作,用心体会昆曲之美。“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杜丽娘的一声暗含伤感的赞叹,时光仿佛穿梭回了百余年前正乙祠戏楼内名家表演的繁华盛景。

吃月饼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共同习俗。压模、定型,在正乙祠,参与者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蘸上红颜料,亲笔在三瓣嘴上勾勒出一条细线;画上特有的山型眉,身后插上一杆靠背旗,一只英俊威风的兔儿爷就完成了。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自信是藏在骨子里的根和魂。在中秋之际,西城将“会馆有戏”系列活动与传统文化节日有机结合,打造崭新的互动体验,把参与者拉进传承传统文化的大门,让参与者更加真切地体会我国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共同分享新时代的文化盛宴。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