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里的昆仑石别样精彩

  • 2022-11-29 08:59:00
  • 文旅海淀

昆仑石,是清代乾隆朝时期北京独有的一类御碑,仅在乾隆时期的皇家园囿中出现,而且数量不多。相传,昆仑石因象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昆仑山而得名。皇家园林中的昆仑石不仅仅是山水风光的点缀,也代表大清皇帝对于仙境的追求以及江山永固、天下统一的愿望。

昆仑石的外观有着统一的规制,均用一块整石雕凿而成。碑身顶部呈半圆形,象征露出海面的红日。碑身下相连海水江崖纹山形石座,两边凹槽内种植长寿柏树和水生荷花,与碑身形成山字形,寓海上仙山之意。颐和园的三座昆仑石为清漪园时期的重要景物,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文,除部分文字漫漶不外,基本保留完好。

绣漪桥昆仑石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立,位于昆明湖东堤南端绣漪桥北,坐西面东。碑高1.95米,宽0.93米,厚0.64米。石首呈圆形,石下承海水江崖石座高0.68米,厚1.10米,宽2.45米。石四面阴刻乾隆御笔行书御制诗,阴面及西面碑面均漫漶。

石东侧刻文:《甲申夏六月高梁桥放舟至昆明湖沿途即景杂咏》:

迩日炎歊特异常,放舟川路取延凉。

几湾迂雨菰蒲重,夹岸含风禾黍香。

何必嫌迟水上船,溪风襟袖正泠然。

岸旁行骑活于画,树里鸣蝉清胜弦。

乘凉缆急进舟轻,堤柳浓荫复水清。

乐善园将万寿寺,今朝权付不留行。

绣漪桥过即昆明,万顷空明意与俱。

已到清凉无暑处,不妨胜处憩斯须。

石阳面(南) 刻文:《已酉仲夏自高梁桥进舟由长河至昆明湖得四绝句》:

长河雨后波增涨,趁爽平明好进船。

柳岸忽闻嫩簧响,始知复育化为蝉。

依水园存乐善名,兰堤几转面前迎。

经过自是慵游览,不为忙承风利行。

广源闸限水高下,登岸因之又换舟。

悟得盈科成利济,千人经理足佳谋。

沿堤垂柳复高榆,浓绿荫中牵缆纡。

才过绣漪桥侧畔,波光迎面顿清殊。

绣漪桥有“昆明湖第一桥”的美誉,位于昆明湖南端与长河的交汇处,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清朝帝后由紫禁城至清漪园(颐和园),如行水路,经常从西直门外高粱桥畔的倚虹堂乘坐画舫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

绣漪桥北侧的昆仑石刻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乾隆三十年(1765 年)乾隆皇帝所作御制诗二首。诗文描述了夏日乾隆皇帝乘舟经长河至昆明湖游览时的沿途风景。盛夏时节,在清澈的长河之上泛舟徐行,微风拂面,夹带着稻麦之香,两岸绿柳成荫,行人牵引着坐骑沿河岸前行,时时传来悠扬的乐曲和清脆的蝉声,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优雅、恬淡的风景画。

诗文中提及“乐善园”、“广源闸”。乐善园在今北京动物园附近,是清早期的园囿,清朝帝后由水路入园,除了在西直门外的倚虹桥上船外,有时也在乐善园上船。广源闸建于元代,据史料记载,元代修水利,把西山泉水引入京城,挖掘沟渠修筑长河,并在长河之中建起多座水闸,广源闸是其中一座。广源闸是为控制水流量、调节水位而建,故而诗文中有“广源闸限水高下”句。其它水闸的功用与广源闸相同,每当皇帝乘船进入昆明湖时,有闸军开起闸门,此时河湖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湍急的水流冲入长河,画舫逆流而上行进困难,需要纤夫用绳索将画舫牵入湖中,诗中“浓绿荫中牵缆纡”即指纤夫拉船一事。 

东堤昆仑石

乾隆二十九年立,位于昆明湖东堤铜牛北,坐西面东,碑长方形,弧形碑首,高 1.85 米,宽 0.93 米,厚 0.58 米。石下承海水江崖石座,高 0.62 米,宽 1 米,长 2.6 米。石身阴刻乾隆皇帝御笔行书二十九年(1764)、三十五年(1770)七律诗各一首,其西、北面均漫漶,字迹不清。

石东侧刻文:西堤此曰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西堤在畅春园西墙外,向以卫园而设;今昆明湖乃在堤外,其西更置堤,则此为东矣。展拓湖光千顷碧,卫临墙影一痕齐。剌波生意出新芷,踏浪忘机起野鹥。堤与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看连畦。

石阳面刻文(南):“敕政抡材还有暇,昆明咫尺试临诸。依然水木清华处,不到忽过两月余。旰宵望雨深忧切,雨足散怀临碧湖。豆町稻塍苏绿意,思量忧实未予孤。辟湖蓄水图灌溉,水志亏来二尺过,不误耕畴徐长足,吾宁惟是赏烟波。堤西水阙将断港,未可沙棠径进航。灌输稻田逭旱候,便迟游兴正何妨。昆明湖上作。庚寅夏闰月上澣御笔。”碑文后两方形印章,上阴文“所宝惟贤”,下阳文“乾隆御笔”。行书,竖写,存 7 行 127 字,碑面风化较为严重。

东堤昆仑石碑是昆明湖东岸一处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它集诗歌、书法、雕刻等艺术手法于一身,是很有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石雕文物。石碑东侧所刻诗文,记述了昆明湖和“西堤”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弥补了历史档案的不足。诗中所说的“西堤”是原来西湖(昆明湖前身)东面的长堤,从《天府广记》等史料中得知,山前中部正对现在南湖岛的位置有一条长堤,长堤以西是湖水,以东是稻田,由于长堤位于畅春园之西被称为“西堤”,是北京城西部的防洪堤,乾隆十四年(1749 年)昆明湖向东拓展,“西堤”被铲平,同时又在建成后的昆明湖东岸用三合土筑造了现在这条宽大、平坦的东堤。“西堤此日是东堤”即是指昆明湖此段堤岸改造的沧桑变化。诗文还述及堤岸改造之后的景观变化,“展拓湖光千顷碧,卫临墙影一痕齐”即是改造后昆明湖湖水面积增大的真实写照。石碑阳面(南)所刻诗文描述乾隆皇帝于麦苗初绿之时泛舟昆明湖上欣赏周围田园风光的情景,诗文指出昆明湖具有蓄水灌溉的重要功能,反映了乾隆皇帝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 

耕织图昆仑石

清乾隆年间立。位于昆明湖西北部耕织图景区内,坐北朝南,长方形,圆首碑身,石座高浮雕波浪式海水江崖纹。通高 1.94 米,宽1 米,厚0.7米。石座高0. 9 米,长 2.54 米,宽 1.1米,上部左右各凿一方形植物凹洞,宽0.5米,长0.55米,深0.5米。耕织图石碑阳面镌刻“耕织图”三个大字,竖写,字径 30*38 厘米。“耕”字上方,阴刻弘历皇帝墨宝“乾隆御笔”的方形印玺。

“耕织图”三字的两旁,刻有两首御制诗,字迹均比前三首诗句小。左侧的御制诗句:“稻田蚕屋带河滨,正值课耕问织辰。漫拟汉家沿故事,一般深意在勤民。稻田欲雨蚕宜霁,万事从来艰两全。造化且艰副民欲,临民者合惧瞠然。”诗后镌两方御玺,上曰“古稀天子之宝”,下为“犹日孜孜”,均为方形篆字。右侧御制诗句:“岂不诗题图以识,欲看活画得真情。三眠欣暖一耘润,庆慰中饶敬惕生。”诗后镌两方御玺:上为 “八征耄念之宝”,下为“自强不息”,方形篆字。

石碑阴面(北)镌刻乾隆诗句:“玉带桥西耕织图,织云耕雨肖东吴。每过便尔留清问,为较寻常景趣殊。乾隆 酉夏御题 乾隆宸翰(阴刻) 陶冶性灵(阳刻)”行书竖写,字体较大,存 4 行 35 字。

石碑东西两侧侧各镌刻了一首御制诗,风化严重,据七十年代拓片及现存文字辨认九字:“稻已分秧蚕吐丝,耕忙,”字体小于前一首诗刻。

耕织图是原清漪园中一处具有江南水乡耕织情调的景区,在昆明湖玉带桥西北、治境阁湖北岸。乾隆十六年(1751 年),清宫内务府将织染局从皇城内搬至此处,乾隆十九年(1754 年)又相继修建一些殿宇房间,并在河边立碑提刻,将此处命名为耕织图。咸丰十年(1860 年)耕织图景区除耕织图石碑外,全部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二年(1886 年)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在耕织图废墟上新建水师学堂,光绪十七年(1892)增建西园墙,将耕织图碑划在园外。此后,由于历史原因耕织图景区长时间被挪用,只余下这座刻有乾隆御制诗的耕织图石碑伫立于玉河旁,1999 年 4 月颐和园管理处收回耕织图遗址。

由于风雨侵蚀,石碑表面御制诗文字迹残缺,字迹漫漶不清,难以完全辨认。从该石现状及史籍中考察,耕织图石碣上共镌有乾隆皇帝的题字一处、题诗五处,是乾隆皇帝咏清漪园耕织图一带风景的近四十首御制诗中摘录的词句。

耕织图石身阳面镌刻的“耕织图”三字,据清代朱彝尊《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一记:“乾隆十六年(1751年),(织染局)奉旨移于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近。立石曰耕织图。” 可知,耕织图石碑及“耕织图”三字题刻始于乾隆十六年(1751 年)。

“耕织图”名称的由来自南宋始,南宋楼(王)寿绘古画“耕织图”,共 46 副,描绘了农业社会男根女织,辛勤耕作的图景。此画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成为劝农耕桑的范本。《耕织图》的摹本达上百种之多,以元代程棨的摹本最接近真迹。清康熙皇帝南巡时见此图,感慨于农桑之苦,便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并亲笔为每幅画提诗。此后,雍正、乾隆两朝都曾几度摹绘、刊行焦秉贞《耕织图诗》。乾隆皇帝则在清漪园中将《耕织图》中的美景再现出来,这一景区被命名为“耕织图”。

乾隆《御制诗五集》卷六十六《耕织图》题句御注中记:“界湖桥之西为延赏斋,其前为御河斋,左右廊壁嵌耕织图石刻,因于河北立石镌耕织图三字,而以图名者即景可得画意,且小民耕织之劳如在目间,欲不勤民事可乎!”点明了耕织图石碑的具体位置以及立石的用意即皇帝在游览耕织图景区时可体会到耕织图画的真意也可由此了解农耕的辛劳,从而认识到勤政爱民的重要性。

石阳“耕织图”三个大字左右两侧的御制诗分别作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及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大致是描述耕织图一带农忙情景,并表示乾隆对于农民辛勤劳作的理解与重视。左侧御制诗后镌刻的两方御玺“古稀天子之宝”、 “犹日孜孜”为方形篆字,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弘历皇帝七十圣寿时刻治的,乾隆皇帝特作《古稀说》为此说明:“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即继之曰‘犹日孜孜’盖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而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弛干惕。犹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励己躬也。”可知,“古稀天子之宝”是为纪念乾隆七十高龄仍在天子之位,“犹日孜孜”则表明归政之前,乾隆皇帝不忘告诫自己,要勤于政事,孜孜不倦。右则御制诗后镌刻两方玉玺“八征耄念之宝”、“自强不息”,也为方形篆字。“八征耄念之宝”印玺治于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时,为此,乾隆皇帝特作《八征耄念之宝记》:“予年七十时,用杜甫句镌‘古稀天子之宝’,而继之‘犹日孜孜’,不敢怠于政也。蒙天眷佑,幸无大陨”,越于兹又浃旬矣。思有所以副八旬开袠之庆,镌为玺……”并治“自强不息”印玺作为“八征耄念之宝”的副章与其同时钤用。“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隆御制诗曰“自强不息重铭志,归政干干待丙辰。”诗后御注“予即镌‘八征耄念之宝’,复副以‘自强不息’亦犹七旬时刻‘古稀天子之宝’,副以‘犹日孜孜’,皆铭干惕之志也。”(《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五十一)可知,这两方玉玺是承袭了“古稀天子之宝”及“犹日孜孜”的贯例,既为纪念乾隆皇帝的耄耋之年,也作为其勤政的警示。

石碑阴面(北)镌刻的御制诗为乾隆十八年(1753 年),乾隆皇帝从玉河乘舟到玉泉山,沿途游赏了耕织图景区,御笔题写的诗句。与石碑东西两侧镌刻的两首御制诗残句意思大致相同,描述了耕织图景区内农耕生活的情景。诗中提及这一独特的景观风貌与清漪园内其它景点大不相同,因此乾隆皇帝在游览时对此处特别关注,反映了乾隆皇帝的重农思想。

中国以农业立国,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农桑,将其作为立国之本。耕织图诗刻及御玺,反映出清代皇家园林全盛时期昆明湖西部的景观风貌及乾隆皇帝执政数十年敬天法祖,励精图治的未泯雄心。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