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访文化昌平如何塑形铸魂

  • 2022-12-10 10:04:00
  • 北京青年报

关注明文化论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摘自二十大报告

12月10日,2022明文化论坛在昌平区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举办,一场明文化盛宴就此启幕。昌平区三带汇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享誉海内外。对历史,昌平区建立完善文保体系,深入挖掘明文化精神内涵,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向未来,昌平区深入文旅融合,不断提升与丰富文化供给,形成昌平独有文化品牌。历史塑形、文化铸魂,昌平将继续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探源

昌平文物如何会说话?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集中打造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个核心组团,重现“居庸叠翠”“岔道秋风”等历史文化景观。其中,“居庸叠翠”就位于昌平,被誉为燕京八景之一。

昌平,是北京市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在此汇聚,孕育出丰厚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其中尤以明文化资源最为突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为巩固国防而修建居庸关长城,留下长城文化遗产。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天寿山麓营建陵寝,留下明十三陵、永安城、巩华城、朝宗桥等古迹。可以说,昌平区是明文化的集大成者。

文物是明文化最直接的讲述者。定陵是我国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第一座帝陵,共出土帝后衣冠和金银器皿等珍贵文物5000余件套,其中万历皇帝生前心爱的金翼善冠更是举世无双的珍品。这顶由518根直径仅为0.2毫米金丝编织而成的金冠薄如轻纱,诉说着明代手工业的发达。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守护历史文脉,昌平区精心保护、深入挖掘,建立了完善的保护体系,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十三陵管理中心更是在文保方面下足了力气。自1998年起就参与明十三陵文保工作的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所长兼总工、研究员黎冬青告诉北青报记者,明十三陵的文物保护体系可总结为“夯实基础、摸清现况”、“科学规划、精准落实”、“保护第一、分步推进”、“科技赋能、助力保护”。

夯实基础方面,黎冬青介绍,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于2018年启动了此前从未完整勘查过的明十三陵兆域边墙,调研人员完整地走完了十个山口的兆域边墙,并得到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只有山口两侧以及东山口和西山口间的平缓地带,才有人工砌筑的边墙,而其他区域都是靠自然天险形成天然屏障合围,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大范围人工修筑边墙围合。“过去我们大多关注陵寝核心建筑,但陵寝之外的兆域边墙、陵监、附属建筑及遗存等都是明十三陵的重要组成,它们也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通过这些扎实的勘查,织补了我们对明十三陵的认识。”

此外,黎冬青认为,明十三陵在科技赋能文保方面也走在前列。长陵祾恩殿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木构大殿,为更好地保护祾恩殿,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启动了数字化三维扫描项目。“古建筑会随着时间发生一些变化,有些肉眼难以发现,而数字测绘可提供手工测绘难以达到的精度,形成某一时间内唯一而精准的文物档案,为文物生命全过程保护打下基础。”黎冬青说,此外,三维扫描所形成的数字资料还能为未来展陈等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古树更是明文化“活”的见证者。在明十三陵管理中心辖区,现有二级以上古树4401株,约占北京市古树名木总数的11%,为保护这些“活的文物”,管理中心多次为古树“体检”、“治病”,还邀请具有四十余年古树园林从业经历的园林绿化高级技师丛永生,成立“丛永生工作室”,培养古树日常养护、复壮、病虫害防治专项技术人才。不仅要保护,更要让古树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北京首个古树主题公园就落户昌平南口镇檀峪村,村里有株树龄达3000年的古青檀树,随着公园建成开放,市民群众可身临其境地访古青檀珍稀家族、仰三千年古青檀风采。

探寻

昌平文旅如何融合?

暮秋的京北地区,天高日晶,大量骑行爱好者沿着昌赤路向北骑行,两侧是深红色的枫叶,巍峨的明十三陵神路就在眼前,人文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近年来,昌平区通过设计多条主题游线路,着力推进文旅融合。例如今年3月,昌平区推出“明十三陵”骑行路线,自乐多港万达出发,途经昭陵、定陵、长陵等著名景区。9月,昌平区启动“爱上昌平·骑妙之旅”系列骑行活动,带领游客沉浸式体验昌平12条骑行线路,探访居庸关、七孔桥花海、水库大坝等沿线打卡地。

用线路创造场景,凭场景提升体验,靠体验创造故事,以故事凝聚IP。昌平区用上述多条旅游线路串起区内各景点,创造出丰富的旅游场景,在场景中,游客们把自身体验和城市空间以及传统文化故事深深融为一体,借此形成了无数的网红打卡地——兴寿镇下苑村是远近闻名的“艺术家村”,音乐主题民宿、艺术餐厅、咖啡馆、艺术展览,足不出村感受文艺范儿;人口密集的天通苑地区,一座地上4层、地下2层的艺术中心成为这里的新文化地标,居民在家门口就看演出、逛展览;孩子们最喜欢的乐多港卡乐星球在今年首次开启夜场,但见灯光璀璨,美酒美食、音乐舞蹈精彩上演;明十三陵景区则举办了明文化节,明代服饰秀、居庸关巡官仪式、关王祭祀仪式等为游客呈上一台明文化盛宴。

城市更新同样助力文旅融合。本次明文化论坛举办地——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是在玉器店的基础上改造更新而成。场地被划分为四个功能区三个展示区,其中功能区不仅包括游客咨询接待等常规服务,还将提供会议活动、咖啡茶饮、书籍阅读等多样服务。而在展示区,现场采用“元宇宙 +数字化 + 沉浸式”及声光电融合等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沉浸式明文化体验场景,并展示部分定陵出土文物,为参观明十三陵游客提供更丰富、更贴心的旅游服务。

探究

昌平公共文化供给如何成品牌?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打造城乡特色公共文化活动。昌平区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供给水平。

依托文旅资源开发周边文创是一种供给思路。近年来,昌平文旅集团设计开发了一系列以文物古迹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让游客把“文物”带回家。长陵神功圣德碑是记录明成祖朱棣丰功伟绩的石碑,由名为赑屃大龟驮着石碑,民间传说触摸赑屃能给人带来福气。用可爱卡通形象再现赑屃驮石碑造型的书签是昌平文创产品代表,寓意好、设计精巧,令游客爱不释手。

此外,昌平还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品牌供给、推广文化IP。连续三年举办的“居庸山月”中秋诗歌晚会将赏月文化赋予长城的生动场景,让昌平区街道、社区、村镇的基层群众广泛参与表演,在中秋佳节中感受昌平地域文化,形成了北京市域范围内昌平独有的文化品牌符号。

另一处文化品牌则是今年首次开启夜游模式的“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白日里雄浑的长城被华灯装点,如同一条璀璨的“金龙”将两侧山林都照得光彩夺目。夜游居庸关长城,丰富了长城文化带建设内容,让三个文化带更加具体可感。

不管是具体产品开发还是公共文化IP品牌形成,内生动力都是创新。正如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要把传统文化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融通起来,历史塑形、文化铸魂,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迎来昌平新发展。

记者观察

十三陵镇融容荣 新模式助力新发展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2022明文化论坛主办地十三陵镇,看变化听故事,了解这个明文化发源地的前世今生,听镇里人讲述他们的“融”“容”“荣”发展之路。从皇家帝陵到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十三陵镇走出了村陵融合互促互进的发展之路,38个村庄、2个社区相互包容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念致富经。历史文化丰厚、水库精神奋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让十三陵镇居民也生出一股与有荣焉的精气神儿。

十三陵镇是一座融合发展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心

外有天寿山、龙山、虎山三山环绕,内有温榆河水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过,山水融合、聚气藏风,绝佳的地理位置和山形地貌,让明成祖朱棣选此作为子孙后代“万年吉壤”,这才有了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陆续营建后,监、园、卫等因守陵而建的机构应运而生,为守护皇陵而迁徙到此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自然村落延续至今。如今占地158.8平方公里的十三陵镇共有38个村庄、2个社区,其中大部分村庄皆起源于明十三陵,村陵融合共生互促。

从为皇家守帝陵到为人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十三陵镇的村民既继承了祖辈的使命,又将这份使命融入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中。永陵村人孟斌就是其中之一,他生于此、长于此,小时候常和小伙伴躺在永陵青石板上看星星,如今他又回到永陵村,用日复一日的巡查、值守,守护着这座孕育明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

十三陵镇是一个个包容发展的美丽乡村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在十三陵镇正在结出硕果:在康陵村,八百年古银杏树金灿灿的叶子落在修整过的青石板路面上;在仙人洞村,400平方米立体花卉墙和古风壁画让小村多了份雅致和古朴;在景陵村,流转土地地块上品质优良的白菜迎来大丰收,碧绿青翠的白菜为秋日平添一份盎然生机……

将蒸熟的黄米面擀平,然后在上面均匀地撒满红糖,再卷成条状,最后切块撒上黄豆粉,一盘老北京驴打滚就制作完成了……在上口村,村民段怀香的制作驴打滚已有几十年。如今,这一手艺不仅是段怀香的绝活,也是上口村几乎家家户户的拿手美食。随着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上溯马武寨历史渊源的驴打滚宴成了村里的金字招牌,吸引着食客前来一饱口福。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十三陵镇各村庄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包容发展的六大品牌宴:上口村驴打滚宴、仙人洞村素食宴、康陵村春饼宴、悼陵监村烙糕宴、长陵村饸烙宴、麻峪房村嘎嘎宴。

你做春饼宴、我搞素食宴,你发展林下经济,我开发休闲旅游。如今在十三陵镇,镇域内各个乡村包容发展,分开各有特色,合起来又拧成一股绳,走上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十三陵镇更有一股与有荣焉的精气神儿

物质上“富口袋”,文化上更要“富脑袋”,近年来,十三陵镇尤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弘扬水库精神、编修红色家谱,村民们更发自内心地怀有一股与有荣焉的精气神儿。

塑形铸魂,以德润心。上口村旧名“灰岭口”,曾是抵御外侵的边关要隘,抗战时曾作为昌延县联合政府办公旧址,村内还有昌平区医院旧址和老城墙遗迹,如今这些历史都被陈列在村史馆内,诉说着抗战历史;在涧头村,沿袭百年的高跷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歌、舞、戏、杂技、武术”五门艺术形式精髓于一体,如今依托涧头村高跷基地,孩子们也学起了这项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得以保存传承;在仙人洞村,十三陵水库精神被融入村容村貌建设之中,40万军民艰苦奋斗建设水库的故事在新时代再次焕发生机,未来,仙人洞村还将依托水库精神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带动村民致富。

为弘扬良好家风、推进文化自信,十三陵镇开展了红色家谱编修工作。聚民心、汇民力,一份份红色传承被深入挖掘,在村民中代代相传。在上口村,退休教师王付合、退休干部付景旺与村两委成员刘秀英一起组成了编修家谱工作组,他们“走街串巷、入户上炕”,实地调研收集资料,详细梳理村民家族中曾出现过的先进典型人物。“很多年轻人可能不了解家族历史,通过编修家谱他们对自己的‘根’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家族、村庄也有了更强的归属感、荣誉感。”付景旺说。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 编辑:党思洁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