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梅,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袁淑梅文武兼擅,戏路宽绰,身段优美,嗓音甜润。擅演剧目和角色有:《花为媒》中的张五可、《乾坤带》中的银屏公主、《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秦香莲》中的秦香莲、《杜十娘》中的杜十娘等。
袁淑梅领衔主演了评剧《淀上人家》《西柏坡》《月嫂》《安娥》等多部精品剧目和《花为媒》《秦香莲》《窦娥冤》《天山丽人》等几十部传统戏及四部电影。曾获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连续五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等多项大奖。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袁淑梅领衔主演了原创现代评剧《安娥》是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精心打造的一部重点剧目,该剧得到了文化部、中国剧协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一致认为:该剧题材好,立意好,是一部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的好作品。
袁淑梅为了培养评剧接班人,1999年创办了精英袁淑梅艺术学校,2012年和剧团创办了评剧传承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为传承弘扬评剧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评剧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但最终以“评剧”之名闻名全国。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评剧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的农民喜爱。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像现今这样分明。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步形成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