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海淀区大运河沿线不可移动文物一览

  • 2023-04-24 15:14: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生动象征。北京市海淀区大运河沿线文物众多,时至今日,它们仍屹立在大运河河畔,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为运河文化添彩。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原名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颐和园按其园林布局可分为前山前湖建筑与后山后湖建筑两大部分,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了这座皇家园林的主体框架。全园一百余处景观,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和游览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1914年,颐和园曾作为溥仪私产对外开放,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式接收管理,成为国家公园正式对外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颐和园的保护和管理受到中央、地方政府和领导人的极大重视,多次拨专款修缮古建筑。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万寿寺

万寿寺海淀区西三环北路,长河北岸,为京西著名皇家大寺,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初称“敕建万寿寺”,次年落成。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敕建护国万寿寺”。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四朝改扩建成现有规模,是集行宫、寺院、园林为一体的皇家禁苑。

万寿寺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布局严谨,错落有序,规模宏大,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建筑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观音殿、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和万佛楼等,主殿两侧均建有配殿,配房等附属建筑。东路为方丈院,西路为行宫院。万寿寺布局严谨,沿袭了我国古代寺庙建筑和园林建筑相结合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是我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

1984年国家拨巨资重修万寿寺,并创建了北京艺术博物馆。2006年万寿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静明园

静明园位于海淀区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为“三山五园”之一。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辟为行宫,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1692年)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其中“玉峰塔影”、“裂帛湖光”、“玉泉趵突”等享誉京都,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

静明园全盛时期,山上有玉峰塔、妙高塔等四座不同形式的佛塔,有“塔山”之誉。山之南有“廓然大公”、“涵万象”等庭院。玉泉湖,湖中有三岛,俗日“一池三岛”。湖之两岸足“玉泉趵突”,泉侧有“天下第一泉”御碑,可谓全园景观荟萃之地。东山景区有影镜湖,楼阁错落,丛生翠竹故名“风篁清听”。湖东岸临水有“延绿厅”水榭,西岸为“影镜涵虚”一景。湖南岸有“分鉴曲”、“写琴廊”等景观。西山景区有一组园内最大的建筑群,坐东朝西,中有东岳庙,院落四进,分别供有东岳大帝,吴天至尊,玉皇大帝等。东岳庙之南有“圣缘寺”,也为四进院落,其中第四进院落有琉璃塔一座,别具姿态。东岳庙之北为“清凉禅窟”,是一座小园林,正殿坐北朝南,中有亭台楼榭曲廊相接,错落于假山叠石之间。

静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毁。辛亥革命后,一度开办玉泉山汽水公司,时亦开放游览。1949年后,为国家机关使用,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绿化。1957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静明园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大运河(广源闸、高粱闸)

广源闸位于南长河沿线,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89年),俗称豆腐闸,是元代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闸。该闸是元代通惠河上游的头闸,其结构大体分为闸门、闸墙和基础三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闸口宽约13米,长约6米。历史上,广源闸不仅有调节河水流量、控制水位高低的作用,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又具有桥的功能。广源闸是元代以后帝、后们出京游玩的重要转船处。因广源闸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自元代后历朝都对其精心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广源闸仍为木桥,1979年落架大修,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置栏杆。又于1998年北京治理长河时进行了修缮,将南侧的桥墩拆除了1/3,重新更换了水泥桥面,增加了汉白玉栏杆。闸墙上两只汉白玉戏水兽基本完好。广源闸是原通惠河头闸,是目前通惠河保存较好的桥闸之一,对大运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保护价值较高。

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偏北,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和义门(今之西直门)外所建,取名高梁桥。明清时期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的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踏青时节,都会汇聚在高梁河两岸绿荫下,高梁桥周边的酒肆、茶馆,游客盈门,热闹非凡,为京西郊外的一道胜景。高梁桥为南北走向,现为清代重修之桥。1982年治理河道时将旧桥加宽,修补残破护栏。现桥长18.4米,宽15.4米(原桥宽为6米),望柱高1.4米,望柱间距1.4米,净跨度为5.3米。改道后的高梁河不再从桥下经过,而从桥旁流过。据桥西北角碑记“北京市政二公司一九八二年十二月改建”可知,现存“八字形桥翅”,即为该次补修。桥为单孔拱券,青白石砌筑。有十二对相望柱,望柱头为方形花盆形,上刻莲花瓣。桥两端桥翅呈八字形,创以抱鼓石,桥西有一对提闸板的石座,是北京目前保存较好的古桥之一。

北京大运河于2013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源闸及高梁闸作为大运河组成部分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马关帝庙

立马关帝庙位于海淀区曙光街道长大街,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由慈禧太后的大太监刘诚印主持。太监庙多供关羽,以寄托无亲无故的残身。立马关帝庙庙因山门左侧之殿塑有一匹红色“赤兔”马得名。建成之后,大太监崔玉贵献香火地680亩,宫中年老病衰的太监栖居于此安度晚年。

庙坐北朝南,多进式四合布局,东西两路,各有两进四合院,主要建筑在东路。依次有:山门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殿。再进有后院正房,东西配房。西路依次为:山门殿,中殿,东西配殿,二进院落有正房,东西配房。山门殿面阔3间,卷棚硬山调大脊。中殿面阔3间,卷棚硬山调大脊,顶饰绿琉璃瓦。后殿前汉白玉牡丹纹饰碑座及青石香炉座尚存。

2001年立马关帝庙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永山宅院

永山宅院位于海淀区曙光街道老营房路。解放后,永山宅院改为蓝靛厂小学。

永山宅院经多年使用及改造,院落格局无存,现仅存东西两院十一座建筑,建筑均为清中期小式建筑风格,板瓦屋面。现有正厅五间、正房三间、耳房一座、配房三间,其余七座均为倒座排房。

2012年,原蓝靛厂小学腾退后,由海淀区文化委员会对永山宅院进行修缮。

2014年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河堤诗碑

金河堤诗碑位于颐和园南墙外长河西岸边。火器营桥北,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立。碑为汉白玉石质,坐西朝东,螭首龟趺,基座正方形,通高约5米。碑体保存基本完好,碑阳字迹漫漶,碑阴刻清高宗乾隆御制《金河诗》。

金河碑诗文记述了疏通金河河道,便于行船,灌溉稻田,排涝泄洪的情景。金河自玉泉山高水闸流出,经颐和园西墙,至该碑北侧汇入长河,它是元代金水河的孑遗。当时金水河为皇家御用,所以还有“跨河跳槽”、“濯手有禁”的记载。金河堤诗碑是研究北京水利史及京西水利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2014年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紫竹院行宫

紫竹院行宫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南路35号,原为明代万寿寺下院,于乾隆年间建成行宫。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紫竹院碑记载:“古刹紫竹院者,万寿寺之下院也。”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后钮钴禄氏,在庙中供奉观音大士像一尊,赐名“紫竹禅院”,并在西侧修建一座行宫,作为他陪同母后去万寿寺和游逛苏州街的驻跸之所。

行宫坐北朝南,全盛时门上端悬挂横额上书“福荫紫竹院”五个大字,相传为乾隆御笔。宫门三楹,东西建倒座房各三间,两旁各开罩门一间,进门两侧各建折角游廊十五间。正殿五楹,四角出廊厦,再进为二宫门三楹,进门正北建九楹两层楼一座,中悬匾额“报恩楼”,为乾隆御笔。院中遍植从南方移植的名贵翠竹,景色优美。现行宫以纵轴为主均衡对称的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平台、宫门、影壁、正殿、报恩楼,入宫门西侧有西跨院,西跨院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帝后出游时随行官员的坐落处,现用院墙围合后号“寄云轩”。东跨院是原“紫竹禅院”旧址。20世纪80年代曾经对行宫进行过修缮。200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织考古工作人员对行宫内的部分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清代建筑基址2处,总面积约400平方米。

2001年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寺龙王庙

万寿寺龙王庙坐落在长河北岸,庙北为万寿寺路,庙西南30米处为广源闸桥。现存殿一间,坐北朝南,小式箍头脊硬山,筒瓦,后期修缮时抹上水泥,门额上绘苏式彩画,前檐为隔扇门窗。解放后经过住户和市政部门的修缮,现保存较好。

1999年,万寿寺龙王庙被公布为海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山罨画坊

湖山罨画坊位于玉泉山静明园小东门外,东临界湖楼,西邻玉泉山河道管理所。

石坊建于乾隆年间,坐西朝东,为仿木结构石坊,自东向西并列两座。前坊已残,仅剩三柱两间,后坊四柱三间。前坊中柱东面刻有“层楼延阁镜光里,绿柳红桃烟霭中”,横幅为“云霞舒卷”;西面刻有“风月清华赢四季,水天朗徹绕三洲”,横幅为“湖山罨画”。后坊中柱东面刻有“何处仙家觅蓬阁,此间逸兴寄清湘”,横批“兰渚蘋香”;西面刻有“岸芷汀兰入画图,天光水态披襟袖”,横批“烟柳春佳”。匾联均出于乾隆御笔。

2014年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坞关帝庙

北坞关帝庙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北坞村北坞公园内,建筑年代不详。整体坐北朝南,筒瓦,硬山调大脊,正殿面阔三间,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

2009年由海淀区文化委员会修缮,现保存完好。2014年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坞金山寺及戏楼

北坞金山寺及戏楼位于海淀四季青镇北坞村,明天顺五年(1461年)建。原名普陀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建国后为北坞小学使用。原海淀区文化委对北坞金山寺及戏楼进行了整体修缮,2014年6月竣工后整体移交给属地政府——四季青人民政府。

寺坐北朝南,有殿三进,依次为灵光殿、正殿、后殿,此中轴线两侧分别自南向北对称排列有:厢房、耳房及配殿,院落东北角为戏台,坐北朝南,面阔三楹,双卷式建筑。

1999年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寺

延庆寺位于南长河沿线,万寿寺东,始建于明,重修于清,日伪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均为兵营,坐北朝南,中轴布局,原有三进殿,现存两进。依次为山门、前殿、东西配殿、后殿。院内有一汉白玉石质供桌,腹部和底部刻有云纹。山门起大脊,歇山匾额“延庆禅寺”,汉白玉拱券。

2013年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紫竹院双林寺塔遗址

紫竹院双林寺塔遗址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南路35号。紫竹院公园内,双林寺塔兴建于明万历初年,为九层密檐砖塔。因双林寺主创人为时任司礼监太监冯保,双林乃冯保之别字,故寺内之塔称为双林寺塔。后来冯保因犯事入狱,家籍被查抄,双林寺也被没收归官。双林寺毁于民国年间,而双林寺塔也于建国初期因倾颓危险被拆除,现存塔基。

双林寺塔基保存完好,条形基础造型和地宫及建造工艺清晰可见,基础砌石及泥灰均保留明代原物,基础型制为典型明代塔基础型制。

2015年,被列入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 编辑:李雨晴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