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邯郸织染界的活化石——魏县织染

  • 2023-05-22 11:28:00
  • 邯郸文旅

中国人的一生无非概括为“衣食住行”,穿衣打扮是我们每天都要细细研究的事,衣服上的图案元素,体现的是我们的审美需求,在邯郸有一种印染技艺传承千年,它用缤纷的色彩,传递着劳动人民对生活最朴素的祝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魏县印染技艺的奇妙世界。

魏县花布染织技艺,包括手工蓝印花布与手工彩印花布技艺两种。魏县花布染织技艺始于宋,广泛普及于明,鼎盛于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魏县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宜棉花种植,所以,在农村种植棉花十分普遍,民间纺织技术十分发达,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布机,户户都有织布娘。1982年之前,全县有印染作坊60多家,全都会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技艺。

现今,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集旧花布作品2600多件,花样达800多种,其中有明、清时代蓝印花布作品100多件;清代彩印花布作品10多件,其中,平安牡丹、凤凰牡丹和石榴寿桃图等,保存完整、色彩鲜艳、造型完美、图案清新、堪称艺术珍品。

2013年,魏县花布染织技艺进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技艺历史

魏县织染是冀南地区纺织技艺的代表。

元代以前,魏县纺织以丝、麻纺织为主。

元代后期,棉花由中国边疆传入中原地区,随着棉花的广泛种植以及棉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棉纺织业逐渐取代丝、麻纺织成为魏县纺织业的主要支柱。

到明末清初,土棉布在魏县民间已相当普及,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和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然而,土布产量的大为提高并没有使魏县人民感到自我满足,并由此止步不前。他们经过一系列的传承与创新,魏县织染技艺发展到日趋成熟的新阶段。

经过清代与民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魏县织染发展到其鼎盛时期。

20世纪60年代后,机器纺织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穿戴被机织布和各种化纤布所代替,魏县织染的土布逐渐被冷落,纺花织布的景象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魏县织染技艺也一度面临被淘汰失传的尴尬境遇。值得庆幸的是,这一严峻情况引起了魏县当地热衷传承保护民间技艺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下,通过恢复织染技艺、申请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辑书籍、开放“魏县土纺土织印染花布收藏馆”等形式,使魏县织染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在新的时期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2技艺程序

01镂刻花版

在版纸上勾画出花样图案,用刻刀进行雕刻。

雕刻中又分刻面,刻线和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手法,来表现大块图案;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

花版雕刻完后,经刷桐油加固,分类保存。

02印防染浆

用大豆面和生石灰以1比3比例加水调制成糊状,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印花了。刮浆时要注意用力均匀,接版时要把布和花版放在边沿,这样才能使版面匀称相接。

03染色

在热水锅内加入染料搅拌均匀(新中国成立前使用植物染料—槐蓝靛),然后,将印有防染浆的布匹浸入染锅内,给没有灰浆的部分染上蓝色,印有灰浆的部分留有原先的白静。四、刮灰:把染色后的防染浆刮掉,用清水淘洗后,一件喜庆、典雅、简洁、华贵,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蓝印花布便问世了。

手工彩印花布工艺程序与蓝印花版相同。只需根据底色要求,把备好的白布染成黄色、或粉红、淡绿、淡兰等色。

04印花

把刻好的四色花版按顺序以次放在色布或白布上,用鬃刷蘸色刷印,刷印时要套版准确、分接有别、少蘸多刷、用力均匀,四色刷印完毕,一件鲜艳、喜庆,具有浓郁民间乡土气息的彩印作品就完成了。

05艺术价值

魏县花布染织技艺,是古代花布印染活化石,是邯郸地区、又是全省、全国优秀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遗存,发掘抢救、保护魏县花布染织技艺,对于研究我国印染史、民族风俗都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一方布料,在色彩的作用下变化出各种图案。尽管现代社会机器印染技术层出不穷、手段丰富,但是和手工印染相比,总是少了些温度。花布上色彩艳丽的图案,是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随着时间的延续,魏县花布染织技艺会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