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涧村位于太行山前丘陵区,隶属沙河市白塔镇管辖。该村东邻邢峰路,北距邢台市区20公里,东距沙河市区19公里,南距邯郸市区37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落坐北朝南,西、北、南三面地势起伏,山岗环绕,背靠兴龙山,一条溪流蜿蜒曲折在村前流过,汇入武安马会河。村落山环水绕,绿树成荫,形似太行山前聚宝盆。
村落得名
白涧村民世代相传,因明朝初年白姓人家移居此地,庄户坐落在溪涧边,故取村名白涧。白塔镇民政主管李保江根据白涧关帝庙、窑神庙石碑记载和村民在上世纪浇地及平坟时曾在黄家坟挖出石兽等祭祀用品考证,明朝以前这里即有村落,《章村煤矿志》也记载宋朝皇佑四年即1052在村西常盛坡建有煤矿。全村现有耕地2040亩,1610人,有袁、邢、李、朱、梁、元、赵、闫、曾、杜、周、陈、刘等姓氏,以邢姓居多,均为汉族。
街巷民居
白涧传统村落四周已被现代建筑所包围,不过当你离开城市的七彩霓虹和喧嚣人群,从钢筋水泥建筑穿越到村中心的清朝民国街巷民居走一走,映入眼帘的是富商大族商业传奇剧中的生活场景,定会感到不虚此行。
白涧古村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500多米,有三条主街,十几条古巷,20多组院落,1000多间房屋,近万平米古民居,是具有冀南太行山丘陵区地域特色的清朝和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建筑群。村落空间布局未改变,三分之二古民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既具有北方建筑的古朴厚重儒雅之风,又兼具精雕细刻传统工艺之精美,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白涧古村街巷平直,似经预先规划;院落依自然地势,呈北高南低依次分布。村中民居大多为砖石木结构,普通人家的房屋是平顶房,以青砖石普通人家灰垒砌墙角并裹檐,用就地捡来的红色卵石和石灰垒砌墙体,每隔一米高度卧砖垒砌三型青砖,墙柱位置垒砌从地基到房顶的青砖柱子,房屋外表红白青色相间,朴素雅致而富有生机。大户人家的民居是壁垒森严的四合院,有一进院、两进院、三进院之别;房屋以条石做基础,卧砖到顶砌墙,墙上固定木架结构;主屋一般是硬山式起脊瓦房,厢房多为平顶,平顶屋顶四周垒砌花墙,青砖起垛,每个砖垛之间用布瓦叠成金钱、鱼鳞、花朵等式样花墙。个别院落的厢房在靠近主屋一端建有拱顶式样耳房,兼有装饰、存粮和看家护院之功效。
白涧村民居建筑自清朝就远近闻名,民国版《沙河县志》曾记载白涧村的古民居。青砖灰瓦的民居建筑雕梁画栋,门楼屋厦脊檐间飞禽走兽祥花瑞草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手工雕刻工艺之精美。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技法多样,包括石雕、木雕、砖雕等技艺,手法考究,技艺精湛。木雕分布于门楼额枋、挂落、窗棂、隔扇等部位,雕工精细,手法圆韵,内涵丰富。砖雕分布于门楼盘头、影壁、神龛、房脊等处,题材广泛,有传统的花鸟瑞兽吉祥图案,还有反映民俗民风的戏剧人物,也有体现家教意义的戏曲故事;砖雕技艺有阴阳手法,分高浮雕、线刻、浅刻等形式,线条流畅,面相生动,装饰性极强。石雕包括门墩石和石碑,门墩石有明、清、民国时期之分,雕刻手法区别明显。仔细察看每一朵雕花、每一只兽鸟,你会发现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完全不同于现代冲压工艺的千篇一律,仿佛都在诉说与体现着曾经房屋主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
白涧村传统民居门楼建筑精巧,建筑构件精工细作。门楼多为垂花式,用青条石挑出。脊水瓦正面雕刻相连的牡丹花或缠枝莲花,两端放置鸱吻,气象生动。门口上部置有横木枋,门楣和木枋彩绘戏曲人物。山墙炉口中砖雕戏剧人物、吉祥文字或吉祥动植物、花卉,动物多为鹿、狮子、禽鸟等,植物和花卉为松、竹、梅、牡丹、莲花、菊花、葡萄等。门框下有立方体门蹲石,起到承重和平衡作用,两扇门板上下内角裹铁皮挂铁钉,呈现如意云纹等形状。
大户人家在院内正对门洞位置设有精致的影壁墙。有的影壁墙用方形青砖装饰成龟背纹形状,有的则雕刻繁复而精致的书画图案。一户院落的砖雕影壁高3米多,宽约2米,上部砖雕横匾,阳刻“腾蛟起凤”四个楷书大字;下面两侧雕刻“抱琴观鹤去,枕石待云归”对联,横批“花香鸟语”;对联之间精雕行书诗词,内容为唐代王维《竹里馆》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大户人家的主房坐落于三级或五级台阶之上,以三明两暗的抱厦房为主,厦檐下装饰木挂落和雀替,雕刻飞龙祥凤;明室开大方窗,暗室开圆形或拱形小窗,客厅与内室之间以木隔扇界开,窗格和隔扇形式富于变化,有田字套、龟背形、万字形等窗棂,蕴含美好期望。
善行乡里 文脉相传
白涧村乃人杰地灵之地,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具有扶危济困传统,乡贤声名远播。历经“破四旧”和“文革”劫难,存放村委会大院的善字碑已被砸成几块,字迹斑斑,但擦去历史浮尘,经仔细辨认,尚能知其来龙去脉。根据石碑记载得知:白涧人邢寄绪是清朝太学生,喜读书,其父病,母失明,绪昼夜伺候,人称至孝;轻财好施,常周济穷困百姓,精医术免费为民医病,曾为一名外乡病人赵赶年付清房租并与其住在一起,为其煮饭煎药,直至病愈,还为一个名叫王辂的外地人赎回卖出的妻子;先后资助四位寡妇和十八名无助孩童,每逢灾年便支起大锅,供穷苦人吃饭。来到此地逃荒的湖广灾民为感谢其义举,在其门口写了一个特大的“善”字。他还献出自己的田地,为死在本地的外乡人建立“义冢”。其种种善行倍受世人称颂,知县命刻“善字碑”,以嘉奖弘扬其善行义举。拔贡陈瑞朴曾撰“邢寄绪义行记” 以记其事,一块较小的石碑刻有陈瑞朴撰文,较为完整地保存于村委会院内。有清一朝,白涧村走出了20多名秀才、10名武生、3名拨贡、13名太学生和1名监生,其中成为从九品3名、侯补训导1名、八品寿官1名、曹州总兵六品蓝翎侍卫1名。民国年间,闫德春毕业于保定法政学堂并留学日本,后任原沙河县长;闫德馨求学于北京军医学院,任奉军军长张作相军医。前些年的华北理工大学校长袁聚祥即为白涧人。
民俗文化
白涧村物阜民丰,民俗文化繁盛。如今,白涧村遗存的民间文化艺术有秦王破阵鼓、跑驴、秧歌、焰火(俗称彩杆),村内保存着《邢氏家谱》和地契文书、碑刻等村落历史见证物,有始建于明朝的关帝庙、山神庙、土地庙、窑神庙、仙家庙、古井等公共物质文化遗产。农历三月二十四日白涧庙会,百姓汇集,人喧车鸣,到白涧走一走,你不仅可以观民俗看大院,还可以品尝到轧饸饹、大鏊子煎饼等味道鲜美的风味小吃。
春风吹拂山河。白涧的树绿了,花开了,街灯亮了,进村公路通了。村里组织了鼓乐队,开展“好儿媳”评选活动,年年春节举办联欢会。村民正在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耕耘在希望的田野,发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