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特的一门工艺——衡水内画

  • 2023-07-31 23:35:00
  • 河北文化旅游

张汝财,国家级非遗项目“衡水内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内画鼻烟壶作为中国独特的一门工艺,深得世界人民喜爱。这不仅源于其器之“小”,其艺之“巧”,还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兼之中西合璧。在中国,它源于古印第安人,在国外,它富含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因而,内画鼻烟壶也成为艺术中的一个高贵品种。       

张汝财的冀派内画艺术,让内画鼻烟壶这一高贵的艺术品种,在世界大展“乾坤”。

壶小乾坤大,在手掌般大小的瓶子上画有花草、山水、人物等诸多内容,如果用放大镜看,连人物的睫毛、头发丝都能看得非常清楚。更为绝妙的是,这些画是画在鼻烟壶的内壁上。如此之小的鼻烟壶,瓶口仅比豌豆大一点,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张汝财说:“很多人看到这种工艺,都会觉得像变戏法一样,外国人更是觉得不可思议,他们甚至怀疑是不是将瓶子切开后画上去的。”

其实,内画鼻烟壶,是内画艺术家用特制的“勾”笔,一点一点画上去的。一只鼻烟壶内画的完成,少则五到十天,多则数月,极大注入了艺术家的心血。张汝财说:“要想学习内画,先要在外画上下功夫。等外画功底扎实后,才能在鼻烟壶里练习。而且,内画鼻烟壶是慢工细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如此,张汝财学内画,花了不少功夫。小时候的他,受堂兄影响,痴迷画画,常常边割草,边用树枝作画,边看小人书,边临摹。当时家境贫寒,没有买毛笔和颜料的钱,他就用树枝绑些羊毛做成毛笔。有时家里没有电了,点煤油灯也要画,由于太过专注,常常一低头就把头发烧着了。

小时候的这种对画画的痴迷,让他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功底,日后接触内画,稍加学习,便如鱼得水。1972年,衡水市阜城县综合厂成立内画车间,他成为车间的一名画工,开始了漫长的内画生涯。张汝财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内画和外画不一样,拿笔在纸上画可以很随意地画。然而要在口若豆粒、腹不盈寸的鼻烟壶中作画,真是难上加难。”                    

鼻烟壶通常只有手掌的四分之一大小,瓶口不足一公分。在如此小巧的壶中作画,不能像在纸上画画一样尽情挥洒。“要想呈现出正向的画面,就要反向运笔。”张汝财拿起一支特制的铁丝弯成的微型毛笔,伸进小小的壶口,在壶的内壁上反笔描绘点染。“刚开始学习内画的时候,我总是掌握不好手中的工具。画不好的时候就特别着急,有时急得甚至想把瓶子摔了。”但是张汝财对画画的痴迷,让他克服了暂时的浮躁。

为了尽快掌握画内画的技法,他找来很多白色的小药瓶,不间断地练习内画,晚上没事的时候就在纸上临摹名画与名家书法,经常熬到晚上12点钟以后才睡觉。他还经常和同事借着去北京采购颜料和去天津外贸公司送鼻烟壶的机会,去观摩北京和天津的画展。                    

功夫不负苦心人,对内画的追求成就了冀派一代宗师。然而,虽然掌握了技巧,并不能让内画得到充分展现,也就是体现内画之“魂”。这就体现在内画题材中最难画的人物画上。在人物画上,人物的睫毛和眼珠这些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地方最难下笔,这也是张汝财下功夫下得最多的地方。         

按照传统的画法,人物的眼珠用重墨点一个黑点就可以了,但是无法达到传神的效果。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汝财摸索出一种可以把眼珠画“活”的绝招,“有一次我画嫦娥奔月,用淡墨和中墨画嫦娥的眼珠,竟然画出了嫦娥炯炯有神的双眼。”从那时起,张汝财画的人物眼神越来越“活”了。         

后来,经过张汝财的努力,衡水内画采用影印的方式,让内画鼻烟壶得以成规模生产,不仅使内画鼻烟壶进入寻常百姓家,走旅游纪念品路线;而且保留了手绘的传统,在收藏界,也享有盛誉。如今,作为冀派内画鼻烟壶的一代宗师,张汝财不仅培养了大批传承人,而且作为人大代表,在艺术界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 编辑:王思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