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帮铁底金线河,香气缭绕冲九天”,这句民谣诉说着保定清苑魏村,这座古老村落的历史与文化。
清苑传统制香技艺
中国人的用香习惯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用香传统就已经出现,发展到两宋进入鼎盛时期,明清则广行,香既用于祭祀,敬奉天地、日月神灵,也用于日常生活、医药和养生,有驱瘟避疫、净化空气、祛除异味、疗疾养生、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等功效。
清苑域内的榆树、粘性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传统制香技艺在这里已有千百年历史且日臻成熟。清苑魏村是传统制香技艺的核心区域,这里的人们开始是以榆树皮的贩卖和加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利用当地的榆皮粘粉、柏木粉辅以天然的植物香料手工制作成各种香品。
十九世纪初,魏村出现了以杨氏香作坊为代表的专业制香作坊群。1850年,杨耀增继承祖业制香坊,创办恒记香坊,在祖传制香工艺的基础上,钻研传统制香工艺,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制香技术。当年,魏村作为全国榆树皮的加工聚集地,供应着各地制香作坊的填充料,一句民谣广为流传:“丢了爹和娘,不丢榆皮行”。
清苑传统制香技艺对香品品质的要求极高,从原辅料的选配到产品成型,要经过选料—炮制—研磨—和料—成型—晾晒—包装—窖藏等多道工序,凝结了大量的人力精细操作,使得清苑香品在国内和国际都享有盛名。
清苑香业既继承传统,又追求创新,兼收并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香文化,造就了“中国香城”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