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古村落 | 沙河:温家沟

  • 2023-08-15 21:52:00
  • 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依山面水温家沟

温家沟,古称蒿干川,位于沙河市西部太行深山区,距107国道49公里,属沙河市蝉房乡管辖。该村北倚龟山蛇脉,西依五里长岭黑垴,东接巍峨观音寨(红门山),南临大沙河上游河川,329省道南石线沿河川北岸穿境而过。全村158户,568人,耕地298亩,山场3200亩。据考证,先后有温、牛、石、郭、崔、张、吴、李、王等姓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

村落得名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实施强制移民举措,温氏家族由此从山西迁来定居。因村址为沟谷地貌,姓氏和地貌结合,定村名为温家沟。1974年冬天,村民在村域内前枣园一带大规模取土垫地,发掘出两处墓葬群。一处墓葬群分上下层,上层墓葬出土了用于装殓骨灰的陶罐,其葬制明显为火葬习俗;下层则为原石砌就的土葬石墓。靠近南侧的古墓群则大多数为砖砌墓葬,其中有不少勒有粗糙鱼鸟花纹的大型青砖。两处墓群,三种葬法,呈现的历史信息表明:火化葬制可以推断为元代所崇尚的火葬习俗,上下层之间深隔7米有余的土层明显为长时期冲积而成,下层土葬石墓至少可以推断到宋朝。而村中心大槐树下的古朴石碑刻有“宋太祖庚申”五字,这些综合历史信息证明温家沟地域的村落起始时间应为宋朝。

村落选址

温家沟村落选址顺山势走向据北面南,村东、村西溪流环绕,在村南牵手,汇流禅房川。得水土阳光之利,避寒风劲吹之害,村落选址体现了先民崇拜自然、趋利避害的朴素生存理念。遥望温家沟,最吸引人的无疑是村中心的大槐树——千年古槐枝叶繁茂,树干高大,三人不得合抱。树下古井石壁光滑,摇动辘轳,仍可汲水饮用;一盘石碾,没有了木框转轴,想再转动石磙尤为困难。代代温家沟人,曾经摇动辘轳,推转石碾,蹲坐大槐树下,述说生活图景,酿造生活美味。

民居建筑

明朝初期,随着温氏家族自山西迁居于此及此后其他姓氏的迁进徙出,经历代先民在原址上的翻建垒砌,逐步形成了以千年古槐为中心,辐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120座传统院落,内含6家两层楼院落的温家沟古村落。后街古民居保存相对完整,集中连片,大部分建于晚清和民国初年,多为独门独院的四合院,院落进深较大,坎宅巽(东南)门或坎宅离(正南)门。坎宅离门的民居一般在一进大门处设置木制屏风或石砌影壁,以强化院落和居室的私密性。

总体来说,温家沟民居门楼建筑较为简朴,普通民居的进门过道垒砌土灶台,以备春、夏、秋三季造炊。但几户大院的门垛砌石加工规整,顶部双层飞檐,彩绘横梁和门楣,木枋挂落一应俱全。民居门前石阶用红条石铺设,三级五级为多。房屋建筑方式为抬梁式石砌木架、石板盖顶结构,即在屋基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再放短柱,短柱上再放横梁,梁上承檩,最上层梁的中央放瓜柱以承脊檩。四梁八柱形成后再以石块填砌墙体立面,檩上摆放椽子,覆盖苇、荆箔,上摊麦秸黄泥,然后以规整的大型石板次第覆盖,屋脊和对接缝上覆盖窄幅石板,形成坡度65—70度倾角、南北双出水的飞檐式屋顶。民居墙体是一色的当地出产太行红石垒砌,前墙留拱券式窗户,窗花有田字格、万字变体格、菱形格等形状。一层楼室内有木质楼梯可登梯上楼,二楼室内高度比一楼低,存放家什和粮食。规模最大的张家大院主房为两层石楼,十几处宅院相连,形成多套院格局。

民间文化

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的观音阁位于古村南口,顶部起脊,双坡飞檐,阁下拱券高宽各3米,红石砌筑,为当年进出村庄之要道。龙王庙位居古村落西侧靠前位置,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庙殿为民国建筑,庙室三间,坐北面南,出檐抱厦,彩绘横梁。相对完好的两通残碑,刻记康熙四十七年修建观音阁及民国三年举16村民力重修龙王庙之盛举。村东则建有关爷庙,隔河相望的苇叶上(地名)有火神庙。

农耕社会,冬春农闲时节请戏班唱戏是村民重要的娱乐方式。由此,促成了清末民初时本村落子戏班的诞生。因落子戏所演剧目多为表现婆媳姑嫂、后娘前婆等家长里短的内容,生活气息浓厚,故而深受当地观众喜爱。每逢正月十五和六月十六庙会,戏班粉墨登场,演唱传统剧目。温家沟落子戏代表剧目有传统戏《端花》《顶灯》《借髢髢》及新戏《小二黑结婚》等,戏班代表人物有郭武金、张省诗。郭武金为晚清时期落子戏代表人物,演旦角、青衣,以扮相端庄俊俏、表演动作细腻、嗓音高亢有力,享誉方圆300里,素有:“引吭一唱,三里可闻”之美誉。张省诗则为民国时期落子戏代表人物,为传承、筹建戏班卖掉两群羊,从武安请来戏师教年轻人唱戏,组建了戏班。明代即传入该村的民间武术洪拳分大洪拳、小洪拳,武术套路较多,技击动作刚健有力,实战功能较明显。赶蛋是村民农闲时的一种消闲体育娱乐游戏,参与性强,气氛热烈。

忠义传古今

文以化人,习武崇德,历代温家沟人多有贤良义举。清康熙年间村中首事石怀得,尊民本、倡教化,不吝家资,募集善款,修成观音阁。清末文秀才张省贤,性格耿直,疾恶如仇,在民国初年,自家长工赶驮队到郭二庄煤矿运煤,中途遭匪劫并被残害双目,他不惜耗用家财,请官府远赴山西追拿歹徒归案,直至两个劫贼被县府判刑。抗日战争初期村中首事石成泰,不竭余力周济贫民,动员抗战,努力保全一方安定。

温家沟地处沙河太行山腹地,是当年红色抗日政权的核心区域。1938年1月沙河抗日县政府成立后,温家沟隶属沙河县第一抗日区政府管辖。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司令张贤约、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县委)主任陈星、贾慧生及县长王志民等许多革命同志的战斗足迹多次踏访本村。一区区委书记王智生、区长高之其经常深入村内开展工作,沙河县抗日独立营有时驻训此村。1938年,年仅15岁的温家沟贫苦农民石记成经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和县、区工作人员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嗣后担任抗日政府领导下的首任村长,成为党在沙河农村的宝贵火种和村基层政权的奠基人。为支援抗战,只有百余人口的温家沟,在连遭蝗灾和日寇蚕食、扫荡,村民自身温饱难于维持的极大压力下,家家出粮、户户出力,先后为八路军129师抗日先遣支队、沙河抗日独立营、区干队等抗日武装筹粮上万斤,号召妇女为八路军做军鞋、粮袋、子弹袋等支前物品上千件,并为转战于此的30余名八路军129师指战员,提供了长期的敌情消息及掩护、吃住便利。同时,抽调青壮劳力及驴骡牲畜,担负了从邢台浆水到武安冶陶乃至涉县河南店等地为八路军129师秘密运输军品物资的任务。村武委会领导的民兵组织,积极配合区干队先后参加了水磨头伏击日寇和到石岗、御路等敌占区进行敌后破袭战。1940年6月,八路军129师385旅在拔除日伪石岗据点战役过程中,该村民兵不仅全程参加了战地救护运送伤员任务,而且将全村用于老人善后的20余副棺材板,悉数用于盛殓八路军牺牲战士。1944年,温家沟民兵配合129师358团,参加了摧毁御路、全乎、功德汪、中关等地日伪据点的对敌行动,为摧毁日伪势力构筑的第三条封锁线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1946年,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进攻,保卫胜利果实,温家沟青年踊跃参军,一次即向部队输送兵员5名。石小三、张修兴参加了豫北战役(安阳、濮阳、汤阴、新乡)和鲁西南之定陶战役;张修兴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并担任机枪排排长,腿部、面部两次负伤;石小三担任警卫员、通讯员,在解放临汾战役中腿部负伤,张长喜则在解放临汾战役中英勇牺牲。

崇文重义,血脉自古及今,勤劳坚韧,基因未曾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修塘坝、建水库,整理土地,在1974-1975就实现粮食亩产“过黄河、跨长江”。如今,温家沟人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开展小流域荒山治理,谋划保护利用传统村落,一个古老的太行山区乡村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