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非遗项目众多,其中就有这两样国家级非遗项目,它们都是游走在刀尖儿上的艺术,一个是在砧板上游龙走凤,书写潇洒俊逸,一个是在铜盒上虽刻犹写,篆刻清新静怡,它们就是衡水法帖技艺和刻铜技艺。
阎庄法帖博物馆,位于市区中华大街与人民路交叉口东二百米,整个博物馆占地约200平方米。展厅内以实物展示法帖的起源,以文字、图片、照片等形式展示法帖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让游客朋友们能够详细了解衡水法帖的历史。同时,馆内选取了各个朝代极具代表性的名帖,魏晋风流、唐法、宋意、元明尚态、清怪的特点充盈其中,流派纷呈,风格各具,刻拓精致,深受书法爱好者们的喜爱。
衡水木刻法帖,兴于明,盛于清,主要用于启蒙教育、研习书法、佛教传播。在衡水湖畔,刻制法帖的村庄有十几个,其中尤以河沿镇阎庄最具规模,村民大多数都会法帖刻版拓印技术,帖品精美,鼎盛时期,除在本地立店销售,还销往天津、北京、山东、山西等地。虽经过历史冲刷,但仍有不少精美的拓板流传于世。
在博物馆一侧的一间工作室,则是民间法帖排印传承人现场演示的地方,游客朋友们可以亲自上手,感受衡水法帖的艺术魅力。
法帖的制作流程并不复杂,先由有经验的匠人师傅进行选材,用刻刀将法帖内容雕刻在木板上,进行拓印后的纸张就可以装订成册了。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一块能够雕刻的木板,却要经过浸、干、刨、磨的磨砺,一位成熟的匠人师傅,更要精通各种书法字体,以切、冲、挑、锥、钝、掠的刀法来进行雕琢,一块帖板的诞生,是对木材与匠人的双重考验。而拓印,则要根据帖板和内容选用适宜木刻法帖的宣纸用湿覆法或干覆法覆于帖板上,如何让图案更清晰,如何让成品更有层次感和质感,是阎庄人总结了锤拓和擦拓技法的智慧结晶。
墨香四溢的宣纸,清晰饱满的纹路,是阎庄法帖独有的浪漫,通过这些帖板,能让书法爱好者们直接对话古代文人墨客。据了解,衡水法帖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木刻法帖博物馆,而阎庄也被称为中国木刻法帖第一村。同时,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衡水法帖于2017年被国家图书馆录入《国家记忆》,让衡水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介绍相信大家对阎庄法帖已经有了一个清晰而详细的了解,如果说闫庄法帖是再现原作之神韵,那么接下来将要介绍的刻铜技艺展现的则是创作者胸中之沟壑。下面就请跟随我们的镜头去拜访一位刻铜大家吧。
笔锋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灵动的草木在墨汁的浸染下肆意生长,对宋国柱来说,用国画的技法直抒胸臆,是他追求刻铜艺术之路的必要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刻铜这门传统艺术渐渐被市场需求所遗忘,为了挖掘出这门技艺,宋国柱走南闯北,翻阅了大量古籍,让这门技艺慢慢重回大家的视线。
桌上的几把刻刀,便是宋国柱的全部工具,每一把刻刀都在宋国柱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磨砺。宋国柱的工作便是要将整幅写意画浓缩在小小的铜盒之上,再用刻刀将墨迹雕琢出来。让小小的铜盒被宋国柱赋予了生命和诗意。
虽然宋国柱所擅长的刻铜墨盒艺术并不算久远,但清朝民国时期,一件优秀的铜刻作品,却备受文人士子的追捧。而承载刻铜这门艺术的载体,也多为笔墨纸砚等文人用具。
现如今,宋国柱的刻铜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多年来的艺术追求生涯让宋国柱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让他接触到不少对这门手艺充满兴趣的年轻人,能让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是让宋国柱最欣慰的事儿。
闫庄法帖铭刻了衡水千年的历史记忆,小小铜盒展现了衡水文人的无限风情。这些技艺,是衡水人的骄傲,也是衡水市的荣光,这片古老的土地,不缺少对历史的回忆,这座年轻的城市,更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年轻的脚步,会映着历史的记忆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