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东区草厂地区,因旧时为积草之地而得名。漫步在古朴静谧的胡同之中,各具特色的会馆成为市民、游客夜间休闲纳凉、周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雕梁画栋间,历史与文化的交相辉映让这些古老建筑再绽光芒。
会馆缘何而来?在漫长的变迁里,会馆里又上演过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能逐一找到答案。
从草厂三条走进西打磨厂街,临汾会馆静立在巷口。迈过门槛步入这个三进四合院,立刻就能感到它与传统老北京四合院有所不同。正房高大宽敞、院落为扁长方形,体现了山西四合院的特色,也服务于它承担的祭祀、聚会、演出等功能。800余平方米的四合院里,多处历史遗存清晰可见。馆内“桑梓之情——北京会馆文化展”展陈,集中展示了北京会馆的产生、发展、辉煌、建筑特色、文化特征和当今保护利用等情况,构架起了古今对话的桥梁。
会馆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亲历者,也是首都文化开放融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每一处都有着自己的精彩故事、传递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距离临汾会馆不远处的颜料会馆,就展现出与前者不一样的风格。
沿三里河河道一路漫步,缕缕戏音传入耳中,颜料会馆正在上演的戏曲演出,让古色古香的街区顿时“生动”起来。走近仔细观瞧,大门左侧还贴有戏单,让观众恍如穿越时空回到戏曲繁盛的年代。今年以来,经典越剧《红楼梦》、沉浸式北京曲剧《茶馆》等剧目相继在颜料会馆上演,130余个位置座无虚席,不少年轻人通过网络购票特意前来观戏。作为东城区“会馆有戏”品牌项目第一批试点会馆,颜料会馆自2021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不断锤炼“拿手好戏”,并积极拓展“会馆有戏”演艺载体。通过演艺资源注入、契合会馆特色与历史特质的演艺新空间定位,“会馆有戏”不仅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也成为打动人心的文化新符号。
草厂地区曾经商贾云集,除了工商会馆和行业会馆,还有官绅会馆、试子会馆等在此聚集。步入草厂二条胡同,路东的韶州会馆最近也热闹起来。
会馆门前,门头上“古虞名郡”四个字昭示着韶州的深厚历史。穿过门廊步入馆内,处处彰显着韶州特色——正房是韶州文化展厅,常设“古虞名郡 风度韶关”主题展览;踏入西厢房,阵阵幽香飘来,雪山天草、七彩神童等各品种兰花风姿素雅;东厢房则是品茗香房,负责人正忙着向观众介绍韶关的茶文化。曾是韶州同乡试馆的韶州会馆,现已成为“讲好韶关故事”的重要平台。
散落在前门东区的会馆,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之光。随着《东城区推动“会馆有戏”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老会馆不断迎来“新生”,在前门东区,将有更多打上鲜明地域文化基因的会馆陆续亮相。东城区将一处处会馆“串珠成链”,打造会馆文化体验群落,令历经数百年洗礼的会馆在今天绽放出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光芒,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在东城的文化土壤上构建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文化片区。(文/记者 李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