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游北京 探寻“文房四宝”文化魅力

  • 2023-09-14 08:35: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北京的秋天来了,“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趁着这“不冷不热”的天气,来北京探寻“文房四宝”的文化魅力,游览、看展、了解非遗技艺,从多个维度感悟文房四宝蕴含着的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匠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游览

琉璃厂文化街

琉璃厂文化街位于前门外西侧,滋养京城文脉300余年,被誉为“京城文化第一街”。

琉璃厂在元明两朝是为皇家烧制琉璃瓦的瓦厂,清初全国各地赴京赶考的士子多客居在附近,为他们提供书籍、文房用品的店铺随之跟进,废弃的琉璃厂遂演变为著名的文化街。

如今,琉璃厂文化街依旧开设着许多古色古香、与文房四宝有关的老字号店铺,如荣宝斋、戴月轩、红星宣纸等,风格各异、饶有情趣。

荣宝斋是琉璃厂文化街上著名的书画店,前身为松竹斋,创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经营书画、文房四宝等。

戴月轩始建于1916年,主营湖笔,所制毛笔具有“尖、齐、圆、健”之“四德”,达到“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的品质特点。

红星宣纸使用依赖安徽泾县独特的水土条件和气候条件而生的原材料——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传承并发展了1000多年的古法制作工艺。有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等特点。

各色店铺之外,琉璃厂文化街上的古建筑群也是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天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感受老北京文化人的闲情雅趣。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

北京砚台文化博物馆

北京砚台文化博物馆位于京北文化小镇朝阳区何各庄,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

该博物馆以保护、传承、发展中华砚台文化,普及砚文化知识,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共设砚台春秋、众砚争辉、名家名作、名人用砚、继往开来、砚拓艺术和书画艺术七个展厅。

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

后世人们将红丝砚、端、歙、临洮砚称作四大名砚,众多精品流传于世。该馆展品从史前研磨器到当今名家制作均有所涉猎,涵盖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展出的部分精品,如,乾隆御铭夔纹松花砚、乾隆仿古仙桃螺钿砚、纪晓岚用长方形紫端砚等,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进入展厅,观众仿佛徜徉于砚山墨海之中,充分领略中华砚文化的无穷魅力。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何各庄中心大楼

看展

中国文房四宝文物展

由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北京民俗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砚鉴赏鉴定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文房四宝文物展》近期在北京民俗博物馆分馆北顶娘娘庙拉开帷幕。

这是北顶娘娘庙重新开放后推出的首展,为观众呈现90余件中国传统文房四宝文物。

以砚台为主,兼有笔墨,展出不同朝代、不同质地、诸多种类的文房必备用具。

展览旨在借由对古代文房器物的呈现,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古代文房用品的魅力,了解中华文化传承根脉,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篇章,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恢复开放后的北京民俗博物馆分馆(北顶娘娘庙)实行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每日8:30--16:3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址: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内(水立方南侧)

入馆须知

1、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入馆参观须有成年人陪同。

2、如遇奥林匹克公园内举办重大活动及其他原因闭馆时,将于北顶娘娘庙门前进行公示,并在北京民俗博物馆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及官方微博进行信息发布。

瓶花落砚香:明清文房雅器展

“瓶花落砚香”明清文房雅器展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精品文物展。

展览遴选馆藏明清时期文房雅器200余件,含珍贵文物112件,共有80%左右文物为首度与观众见面。

这些展品从不同层面展示其材质、工艺、装饰之美,带观众品味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和恬静风雅的艺术趣味,领略古代传统技艺及工匠精神,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展览有三个组成部分,“文房雅好”单元主要展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文房雅玩”单元展示四宝之友——笔墨纸砚的各种辅助用具以及印章艺术、印泥盒方寸之间的书房美学。

“文芳雅尚”单元主要展示仿古之风器物及香炉、香筒、如意、钟磬、数珠、镜、钩、琴、剑等等这类“闲物”。三者的结合形成了前人对于清雅书房的追求方向。

开放时间:每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121号

了解非遗技艺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 

清同治年间,安徽文人谢松岱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深感研墨太费时间,耽误答卷,于是研制出同墨块效果相同的墨汁,并于1865年在琉璃厂44号开设第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

谢松岱以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的冠首字为墨汁店取名“一得阁”,而且亲手书写牌匾。

一得阁墨汁墨迹光亮,写后易干,浓浓的墨香味流传了一百多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液”。一得阁墨汁一直使用最传统的制作工艺,部分产品还是国家秘密技术项目。由于墨汁中掺入了冰片、麝香等中药,书写时才会溢出浓浓墨香。

1865年,一得阁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滴墨汁,改变了几千年来人们书写研墨的习惯,是中国书画工具的一次重大变革,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包括:取烟、一段配料、溶胶、二段配料、研磨、三段配料、搅拌、检验八个环节;八个环节,上百道工序,环环相扣,相互补充,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根据中医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及中医气味学理论,墨汁添加了中药材。品质优良,有益身心是一得阁墨汁历经百年经久不衰的法宝,因此,一得阁墨汁又被大家称之为“药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南新华街25号(琉璃厂文化街店)

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

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是利用门头沟区特有的潭柘紫石雕刻成砚的一种传统手工艺。

潭柘紫石砚的雕刻原料——潭柘紫石产于潭柘寺附近的山上,石质致密细腻,扣之铮铮似金声,抚之如幼儿柔肤,色深紫如肝,适于雕刻,制砚尤佳。

在设计上,潭柘紫石砚仿照明清古砚,造型古朴典雅,图饰简练美观,刀法浅刻有力,线条明快流畅,具有不吸水、不耗墨、不损笔毫的特点,堪与端、歙各砚媲美。

潭柘紫石砚主要由门头沟区紫石砚厂用潭柘紫石加工,制作过程分为:开山采石、切制坯石、定型尺寸,然后以设计、凿活、铲活、磨活、配座等工艺。其作品主要有颐和园巨砚、九龙百龟砚、团城八怪砚、海鳌砚、乾隆石鼓等。

潭柘紫石砚石质细腻,晶莹温润,研之无声,易于发墨,明清以来一直是宫廷御用佳品,同时广受群众欢迎,极具收藏价值。

此外潭柘紫石砚在雕刻技艺上,手法独特,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丰富了首都书画文化市场,而且也填补了北京市制砚技艺的一项空白。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增产路166号

*部分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门头沟文旅”及小红书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