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胎画珐琅代表性传承人——由风华

  • 2023-09-22 18:23:00
  • 河北旅游

由风华,河北省省级非遗项目“料胎画珐琅(古月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ICSBS美国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会员。她是中国超一流的料胎画珐琅古月轩画家,也是目前仍从事这项高难度艺术创作中,屈指可数且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由风华自幼酷爱美术,1979年拜内画大师王习三先生门下,专攻料胎画珐琅艺术(古月轩)的研制与创作。在王习三大师悉心栽培与个人的刻苦努力下,陆续设计并绘制出大量的艺术珍品。

古月轩是指使用珐琅釉及珐琅彩的瓷器或料器,是最为贵重的料胎珐琅彩。料胎画珐琅是以玻璃为胎体,以画珐琅工艺进行装饰。珐琅彩艺术品有金属胎(景泰蓝、烧瓷)、陶瓷胎和料胎之分。               

料胎画珐琅使用外来颜料,色种多,色彩控制准确;画面有立体感,工巧精细、富丽堂皇。它是清宫造办处内的玻璃厂与珐琅合作的产物,盛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专充“内廷秘玩”。               

彼时,料胎珐瑯彩鼻烟壶因其复杂与精致的工艺一直为皇家独享。圆明园中畅春园内的一处封闭庭院“古月轩”即是皇帝专门为製造此壶特设的工坊。料胎珐瑯彩鼻烟壶成就了“古月轩”,也使它成为这一工艺的代名词。  

“料胎画珐琅”的烧制难度极大。一方面,在方寸之间的壶身上画稿、勾线、上彩,画工的手眼要精,心神需静,丝毫的差误,就可能会影响壶的品质。        

另一方面,由于料胎的熔点与珐瑯彩的熔点几乎相同,烘烧时火候很难掌握:温度太高,色釉熔开但壶胎可能变形,甚至在炉内爆炸;温度太低,珐瑯彩就容易结晶,不能附在料胎上。不同的珐瑯颜色熔点也不同,黑色珐瑯熔点较高需要先烧,粉红色珐瑯的熔点相对较低留到最后再烧,因此上彩需要极强的逻辑过程。

由风华解释:“就和画国画时一样,皴染一层之后再上一层。上一层的颜色就要烧製一次,这样才会有深浅和层次。一件‘古月轩’鼻烟壶,烧製少则三次,多则七、八次,每一次都是逐渐加温到七百度左右,加温过程四个小时。之后,要等它慢慢褪温再进行下一步的上彩和烧製,整个工序通常要花一个半月的时间。”

珐瑯在烧制的最后阶段才会完全呈现出独特的性质和外观,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工艺流程。每次将鼻烟壶入炉烧製,都要冒着前功尽弃的风险,难以想像由风华内心经受过几多次险象环生的煎熬才得到不可思议的完美成果。“因为每个壶的大小、薄厚都不同,炉温要因壶而变,没有统一的标准,全凭经验。每次烧壶时我都提心吊胆,生怕出错。最害怕的就是在最后一次烧製时出问题。”       

物以稀为贵,艺凭精称奇。正是由于烧制时的不可控因素,使得传世的“古月轩”鼻烟壶佳品凤毛麟角。一件清乾隆玻璃画珐瑯西洋仕女鼻烟壶更是于香港邦瀚斯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出二千五百三十万港元的高价。加之国家对此工艺秘而不宣,只有叶氏传人王习三及其少数徒弟才掌握技艺,自然给“古月轩”鼻烟壶增添神秘色彩。                

从叶仲三到王习三,他们从未在自己的珐瑯彩鼻烟壶作品上加注过自己的款识,均以珐瑯彩堆写“乾隆年製”楷款于壶底。由风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也都迎合公司的要求如法炮製。这个做法不是为了欺骗而仿製古董,而是对那个时期珐瑯彩作品的统一“商标认证”,亦是工艺水准比肩清代的暗示。               

由风华仍记得,有一次在古玩市场无意中见到自己做的壶,老板张口要价几十万,并坚称此壶是乾隆年製的老货。由风华从那时意识到,造出的东西再好,如果没有自己的署名,一辈子也只能做别人眼中的“仿製品”,没有自己的东西。于是,从2005年开始,她将鼻烟壶底标识“由风华製”的标志。从此,自己的作品迈向一个新的时代。                

不同于叶氏鼻烟壶古典的风格,由风华的鼻烟壶有鲜明的现代特色,色彩鲜亮夺目,题材更加广泛,除了山水、花鸟虫鱼、仕女、西洋人物等经典主题外,亦将熊猫、老虎、兔子等动物形象画在壶上。技法上承袭叶氏线条上的细腻,更将王习三内画的“撕毛法”融合到外画珐瑯彩中,使动物的毛髮处理得更加栩栩如生。人物衣料轮廓的线色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黑,而效仿西洋画法,依据衣服颜色的不同勾以对应的线条。从勾线花费一个月时间,还被师父批评“无起笔、无落笔,涂掉重画”的小学徒,磨砺为得心应手地糅合中西,以内画外的珐瑯彩艺术家,由风华从一而终地坚守“古月轩”技艺。        

她说:“一年辛苦到头造不出几只漂亮的壶,人渐渐就没了耐性。和我同时开始学习的师兄弟都因承受不住珐瑯彩鼻烟壶的低成功率纷纷转内画或另做他行。我能坚持下来也只是热爱这门艺术,不忍心荒废它。”          

如今,每年找由风华订造“古月轩”鼻烟壶的多为外国收藏家,内地的鼻烟壶收藏也逐渐升温。由风华对壶从不怠慢,坚持不造重复的作品,同样的题材也力求富有变化。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使得她製作的鼻烟壶成为独一无二的珍品。            

传承到了由风华这一代也成了压力,她近年亦萌生了收徒的想法。“年轻的时候,画这么小的壶,我手稳神定,现在都需要借助放大镜来画壶了。其实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比较简单,绘画功底是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能坐得住,耐得住寂寞,能定得住神投入其中。”一只小壶,浓缩了岁月,浸润了匠心,坚守、传承、创新,这或许是每一个从事中国传统工艺的匠人心态。

  • 编辑:王思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