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五/二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聆听刘天华》纪念北大音乐传习所成立101周年民族交响音乐会
时间:9月22日 星期五 19:30
地点:保利剧院
参演单位:中国爱乐乐团、北京民族乐团、杨洋、莫漠、张立萍
北京国际音乐节以这场音乐会致敬百年前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致敬北京这座城市的音乐传承。1922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将当时最新锐的音乐头脑汇聚起来,如果说他们身上有什么共性,那就是他们最伟大的作品都产生于中国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汇点上,这也成为了百年来推动中国音乐不断前进的音乐家们的共性。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是我国最早按照西方模式成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我国音乐学院的先驱,培养了一批教育人才,参与创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萧友梅先生后来还成为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中国作曲家陈其钢写下了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借中国古曲《梅花三弄》的泛音旋律构建起庞大的结构,又在对往昔依依不舍地追忆中让听众陷入长久的思索之中。作品充分展现了陈其钢独一无二的作曲技法,这种技法是他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积淀。在中央音乐学院求学期间打下的坚实的作曲理论基础以及在法国求学期间师法梅西安所掌握的当代音乐风格的融合,更是在精神上继承了音乐传习所的先辈们。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20世纪初,32岁的刘天华在1927年抱着改进国乐的伟大理想,用一曲《改进操》开启了将西方与中国音乐元素结合起来的实践道路,这位同时精通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方音乐的天才音乐家,为中国民乐在现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场音乐会上,作曲家邹野以一部《聆听刘天华》,将中国爱乐乐团与北京民族乐团合二为一,以乐队协奏曲的形式,采用了刘天华存世作品的精彩主题,通过重新结构, 以交响乐的原则及民间音乐的构成因素,创造的一个新的、继承性极强的音乐作品。东西方音乐在这部作品里不分彼此,水乳交融,这是否是37岁时就英年早逝的刘天华曾经幻想过的未来?音乐会同时还将上演萧友梅与赵元任的四首歌曲,两人都是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灵魂人物,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功勋卓著,充分体现了从音乐传习所到北京国际音乐节之间跨越百年的传承。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北京民族乐团联合委约的新作《聆听刘天华》在本场音乐会世界首演,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上的中国概念赋予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2、海顿歌剧《月亮的世界》中国首演
时间:9月23日 星期六 19:30
9月24日 星期日 19:30
地点: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
参演单位:易立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研究生乐团、俞极
这部歌剧此前从未在中国上演,事实上海顿的歌剧此前在国内上演机会寥寥。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海顿的歌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世界各地的舞台上,人们早已发现这位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其实在歌剧创作方面同样功力深厚。《月亮的世界》虽诞生于1777年,却是一部如假包换的科幻题材歌剧,海顿以及意大利剧作哥尔多尼联手打造了一个臆想中的月上人间。如今随着科幻文学、科幻影视越来越多地走入普通人的视野,并且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看到了遨游太空的梦想将要实现的曙光,海顿的科幻歌剧因此将极具吸引力。延续北京国际音乐节对歌剧剧目的探索与拓展,这一版本的《月亮的世界》通过早期古典主义风格歌剧与现代舞台艺术的结合,为观众提供了领略歌剧艺术的全新视角。本次登台的歌唱阵容集结了众多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中国青年歌唱家,在易立明导演的全新诠释下,俞极指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乐团,一批对巴洛克/古典主义歌剧充满浓厚兴趣的中国青年歌唱家们集结在北京,共同呈现属于中国人的宇宙浪漫。
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不同城市空间打造歌剧作为新锐单元推出的数部作品近年来成为新歌剧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如今坐落在长安街北侧、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华电影院涅槃重生,新的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成为了拥有包括歌剧厅在内的十余个剧场与排练厅的综合性艺术空间及全新艺术策划机构,成为了北京表演艺术版图上新的一环。北京国际音乐节进入第二个四分之一世纪之际,将与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一起,联合出品并上演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易立明执导的海顿歌剧《月亮的世界》, 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全新的城市歌剧文化体验。
3、林冰与中国爱乐乐团爵士交响音乐会
时间:9月26日 星期二 19:30
地点:保利剧院
参演单位:中国爱乐乐团、金郁矿、林冰
你也许听说过一位中国与冰岛混血的天才爵士少女,知道她的名字林冰或者Laufey,或是看过她在抖音与B站上火出圈的演出视频,听过她将充满磁性的声线结合手中的大提琴或吉他的浅吟低唱自己作曲作词的原创歌谣。作为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的孙女、华人小提琴家林蔚之女,林冰自幼接受严格的古典音乐训练,15岁时就作为大提琴独奏家与冰岛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却在少年时代发现了对爵士乐的热爱。于是她将这份热爱与手中的大提琴、独特的嗓音条件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这种风格直接继承自Ella Fitzgerald与Billie Holiday等伟大的二十世纪爵士女歌手,林冰将自己的这种音乐风格称之为“现代爵士”。当然,现代的不只是她的音乐风格,还有她走红的方式:她从“冰岛达人秀”与“冰岛好声音”这样的选秀节目出道,在TikTok上凭借短视频与直播一炮走红,走了一条与前辈们截然不同的路径。而不论是在与英国爱乐管弦乐团的跨界合作中,还是在世界各地的爵士音乐节上场场爆满的演出里,她都证明自己拥有与名气相匹配的实力。如今,她就要带着自己的现代爵士音乐回到北京,携手才华横溢的青年指挥家金郁矿指挥的中国爱乐乐团,演绎一场交响乐伴奏下的爵士盛宴,在林冰引领的轻歌曼舞中,开启北京国际音乐节属于这个秋天的浪漫故事。
4、梅第扬携手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音乐会
时间:9月28日 星期四 19:30
地点:中山公园音乐堂
参演单位: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梅第扬
作为世界顶级乐团,柏林爱乐乐团一直在关注交响乐的同时,也关注着室内乐艺术的呈现。在乐团官方网站上,由音乐家们自发组建的室内乐团体多达34支,其中柏林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是成立最早的一支专注于古乐演奏的团体。他由11位弦乐演奏家、一位羽管键琴演奏家与多位管乐声部首席组成,使用正宗的巴洛克弦乐器、琴弓与管乐器,再加上这些柏林爱乐乐团乐手们超群的演奏能力,使得这支团体一直在技术层面上是古乐界独一档的存在,此前也曾多次来中国演出,给北京、上海的听众们留下深刻印象。不过,这场音乐会上真正的主角并不是他们,而是年轻的中国中提琴演奏家,本场音乐会的发起人和中提琴作品独奏家梅第扬。他在2022年成为了柏林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是第一位成为柏林爱乐乐团正式成员的中国音乐家。消息传来,人们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而中提琴这件冷门的乐器也因此在国内得到了更多关注。这场音乐会的上半场是三首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泰勒曼与巴赫父子都是巴洛克音乐时代的丰碑,他们的代表作《G大调中提琴协奏曲》和《G大调勃兰登堡第三协奏曲》《D小调交响曲》,体现巴洛克时期从乐队作品从协奏曲向大型交响作品进发的磅礴艺术创新力。下半场则将目光转向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梅第扬将与他的新同事们一道,展现中提琴这件乐器在呈现早期音乐时的巨大魅力。在拉罗、加洛和帕格尼尼的作品中,中提琴接近人声的音域,共鸣浑厚的音色与绚烂多彩的演奏技术将会让更多人爱上中提琴——它不是“大号的小提琴”或者“小号的大提琴”,它是独一无二的乐器。
5、西班牙拉夫拉前卫剧团制作视觉交响《田园星球》
时间:9月30日 星期六 19:30
地点:保利剧院
参演单位:广州交响乐团、黄屹、苏菲·卡塔乌瑟
《田园星球》从贝多芬著名的《第六交响曲》出发,这部交响名作有着广泛流传的副标题“田园”。从“田园”的立意发散艺术想象力,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等作品与德国作曲家卡尔·韦伯的《战斗与胜利》《奥伯龙》等交响名作轮番奏响,来自非洲与欧洲的民歌民谣间或唱响,以“环境与保护“为线索,穿梭于人类音乐文化的丰富生态之中。整部作品融合了从古典时期到现代音乐的风格与特点,以丰富的音乐素材与现场视觉交互体验的结合,引导观众进入沉浸体验的空间中,探索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探讨环保、消费和生态间和谐与冲突等复杂时代命题。在观演过程中,观众与舞台间的第四堵墙将通过使用手机应用参与互动的形式被打破,观众将通过互动成为演出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在互动与观演的过程中加深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思考。而观众将在与演出的不断交互中逐渐做出选择,通向不同的结局和情感体验。
2023年是中国与西班牙建交50周年,这部由西班牙顶级团队拉夫拉前卫剧团领衔法国Insula管弦乐团及普罗旺斯大剧院联袂打造的视觉交响将见证中西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彰显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领域的平台效应。拉夫拉前卫剧团(La Fura dels Baus)成立于1979年。自1990年代初以来,剧团不断完成艺术突破,也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开幕式创意策划,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超过5亿观众观看直播。此次是拉夫拉前卫剧团首次登陆中国的音乐节舞台。
敬请关注北京国际音乐节官方微信小程序,了解更多演出信息及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