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象形字[mù]
甲骨文、金文都是像眼睛形。篆书把眼睛竖起来。
“目”是人的眼睛,所以“看”是“目”字的主要功能,如:“一目了然”。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所以“目”可以表达人的感情,如:“令人侧目”,“侧目”就是斜眼看,表示愤怒之情。
眼睛的形状又像“网眼”形,于是就有“网眼”的意思,如:“纲举目张”这个成语,意思是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开,网眼就全都张开了。
“目”还有视野的意思,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因为眼睛长在人脸的上部,因此“目”又有标出题目的意思,如:“节目、题目、剧目、数目……”等等义项。
上古时期“目”与“眼”是有区别的,“目”是指整个的眼睛,“眼”专指眼珠,不包括眼眶,其义是专指“瞪眼”。如今两个字都指眼睛,但“目”不能单用,如:“目视”。“眼”可以单用。
另外“目”也可以表示动物的眼睛,如:“鱼目混珠”,这句成语意思是用鱼眼睛冒充珍珠,是以假乱真的恶劣行为。
耳
象形字[ěr]
甲骨文像人的左耳形。后来“耳”字也可以表示动物的耳朵。
耳朵是听觉器官,管平衡的器官。
“耳”的本义是指耳朵,如:“肥头大耳”,“耳闻目睹”。“耳聪目明”是说听觉灵敏,视力好。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都可以说成“耳”,如:“木耳”,“银耳”。
位置在主体两旁的事物,如:老北京四合院中三间高大的正北房的两侧,各有一间或二间高度和面积都偏小的房间。挂在正房两侧、如同人的两只耳朵,故此称为“耳房”。位置在两旁,可供提举的结构,如:器物两旁的提手称为“罐耳”。
“耳”还被借用为语气词“而已、罢了”,如:“想当然耳”。
“耳”可作姓氏。(何大齐 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