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县赵庄乡
驾游村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隶属临城县赵庄乡,距临城县城约33公里。全村由驾游、范家庄、驾游寺三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100多人,耕地900多亩,山场10000余亩,以传统农业和林果业为生。关于村子的由来,民间有两个传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有位大将名叫黄飞虎,起义受挫在白云寺西“石梯沟”的半山腰建立了一座山寨,此处地势险要,沟深坡陡,易守难功,黄飞虎和部下住了下来,也为当地人办了许多好事,后来人们为纪念他,还建了一座大王庙,很多年过去了,寨子里的人为了生活方便走下山来建了一个小村,这可能就是村子的由来。另外一说是唐代时村子叫挟扭村,有个化缘的和尚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好山好水好风光,便在村子的附近建立一个寺院,人们把这个寺院叫挟扭寺。公元1103年,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来到挟扭村,曾驾临驻察寺院,他看到一朵朵白云从寺中升起,于是把挟扭寺改为白云寺,挟扭村也因皇帝的驾临而改为驾遊村,从此,驾遊村和白云寺也就一天天兴旺起来。
驾游村为临城崆山白云洞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蝎子沟森林公园的一部分,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该村西邻莲花山,南与石楼分水岭相接,村北被白云庵分水岭相挟,村前有莲花池水潺潺流过。登高远望:前有照壁,后有靠山,左右有依傍,九条岗丘同时汇聚于村北高台,形成九龙戏珠之势。
西望莲花山,起伏连绵,苍翠满眼,山里有中草药上百种,还有豹子、野猪、野鹿、山羊、獾等40多种野生动物。莲花山海拔500-1200米之间,相对高度420-700米,主要由浅变质岩、板岩、变质岩组成,因长期风化剥蚀形成多种奇特地貌。坚硬砂岩形成高耸的峰顶梁脊,其中有不少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的地貌,如在海拔1005米处有一老虎槽峰,峰尖有一个很大的石槽,槽中清水终年不干。莲花山500—1200米之间有一个叫九龙口的地方,这里九个小山头紧紧环绕。周边高百米的绝壁上有大腰崖、瞻拜崖和掌坡崖,“三崖”地势异常险峻,人行其上有华山路险之感。从山崖石缝中流出细细的溪流,形成净水泉、屈龙泉和柳泉,这三泉也是泜河的源头之一。
山涧泉水汇入莲花沟,形成莲花池。莲花池由南池和北池组成,南池为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有2000多平米,在南池的不远还有一个小池,当地人称为北池。相传在唐代时这里就有山泉汇集在此,积水为潭并生长了大片的莲花,故取名莲花池,成为当地一大美景。
山中有一片古老的栗树林,这些古栗树是唐代白云寺僧人种植下的,已经有千年历史。栗子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营养丰富,维C含量高,含有钾、锌、铁等矿物质,能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对肾虚有良好疗效,被称为“肾之果”。历史上灾荒之年的时候,栗子救过许多穷苦百姓的命,故而被当地人称为“活命树”。从栗树群西行300米是龙王沟,因龙王庙建在这里而得名。相传庙前有一龙池,泉水清澈见底,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池水盈满。后来庙废池毁,但那股清凉的泉水还在汩汩流淌。
驾游村地域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很早就有人类定居。村西山上有个古猿人洞,洞内发现了石斧,石刀,经考古学家研究认定是远古人类制造使用的石器;在另一个大山洞里,发现过商代、战国、汉、唐、宋、明、清时期的铜斧、青铜器、瓷器上百件,还有一枚汉代刑部司马印章。村西的石梯子沟,是当年“黄巾军”张角起义的古山寨,今存寨墙、大王庙等遗址,大王庙里有香炉、铜箭等器物。村内还有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城墙,有元宝庵、老道庵、南寨、迎驾梁、望驾台等历史文化遗迹,每处遗址都有美丽动人的传说。
白云寺位于莲花山九龙口,始建于唐代武德年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又重建,立有《重建白云寺碑记》。原址占地21528平方米,现存寺院北大殿、西大殿、东大殿各5间、东西阁楼各两间。殿檐下的木枋、垂柱有木雕装饰,图案有有龙、松鼠等,姿态生动,活灵活现。
驾游村口有株千年黄连木古树,高约15米,胸径3.05米,冠幅13.5米,列为河北省第15株古树“树王”。驾游村核心保护区3.98公顷,有49处传统院落,700多间明清时期的石头民居,风格古朴,保存较为完整,是典型的太行山区建筑。院落分主院和偏院,主院、偏院都是平房,这是驾游村民宅建筑的最大特色。主院包括正房、厢房和厨房,院外是磨坊、厕所和牲口栅栏。院落内建筑前低后高,符合中国传统风水上说的“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说法,也考虑到了采光、排水等功能。这些房屋以平檐式建筑为多,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门楼上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窗棂样式不一。墙体大部分用青石垒砌而成,少量用红石垒砌,有些用青石红石混垒,石灰抹缝,保暖隔热。“细沙的房顶,石头的墙,劈些木片当苇箔,合抱的木头做房梁”,这是当地流行的建房语。其实,在苇箔和房顶之间还填入了一层细土,更增加了房子的隔热保暖功能。
村中的老院子蕴藏着一段冀西游击队和一二九师的红色记忆,村里不少宅院都驻过抗日部队的机关部门。1937年底,杨秀峰率领冀西游击队到达该村,建立了冀西行署,领导冀西13县进行抗战。后来,秦基伟领导的太行一分区司令部也进驻村内。冀西游击队政治部主任杨克冰和县委书记鲍夫成立军训处、民训处,训练民兵1000多人参加八路军。这个仅百户人家的村子,就有150人参军参战,40多人光荣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冀西指挥部、冀西专署、冀西报社、冀西党校、冀西民训处及一二九师兵工厂、皮革厂和三八五旅、十一旅、九连、七连、县独立营等抗日军政单位曾居住战斗在该村,至今部分原址建筑保存完好。行走在石板铺地的街巷中,走进一处处抗日军民曾经居住过的石头院落,能够感受到革命前辈在艰苦的环境中,心怀抗战必胜的信念,团结群众,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勇敢与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浩然正气。
驾游村一直有民间文化活动的传统,乡艺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正月有秧歌、跑黑驴、舞龙等传统乡艺表演,有抢面灯等传统民俗,传统民间手工艺有树编、草编、石雕等。
2007年5月驾游村荣膺“河北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从此有了一张走向全国的“河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