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风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文俊

  • 2023-10-28 21:26:00
  • 河北文化旅游

杨文俊,河北省省级非遗项目“杨氏风船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现代捕鱼技术发达的今天,为使家族传承百余年的风船制作技艺不被遗忘,80后青年杨文俊仍潜心于手工制作风船模型。                  

风船即木帆船,是依靠风帆动力前进的船只,曾广泛应用于渔业捕捞和海洋运输,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渐被钢制机动船取代。因渔家风俗忌讳“翻”音,祈盼出海的家人一帆风顺,故将帆船称为风船。风船的制作过程,即被称为排船。真实风船缩小版每一个在海边长大的人,对百舸争流的场景都难以忘怀。                  

在杨文俊的家中,一个个做工精巧、颇有气势的纯手工制作的木船模型陈列在工作室内,像整装待发的船队。初入眼帘,这支船队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渔家人结伴出海的场景。                 

“这些模型都是严格按照古法技艺手工制作的。”杨文俊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船舱,“看,这是梯子,船舱里还有厨房、仓库。别看模型小,它里面‘五脏俱全’,按比例放大就是一只真实的风船。”出生在风船制作世家的杨文俊,自幼便耳濡目染。十几岁时,他就随父亲杨明华学习手艺。                

在杨文俊的工作室,了解了风船的制作工序。传统手艺可谓繁琐,从下料、整料、铺底,到钉帮、隔舱、立桅、挂帆、安舵、锁扣等,须严格遵循古法。风船做好了,杨文俊还要将麻绳塞入船体的缝隙,再用筛过的生石灰和桐油搅拌成团,填充船缝抹平,再刷上桐油漆。这样,木船就制作成功了。                  

说起排船的独门技巧,杨文俊拿出了封箱底的家传资料。里面有各类古风船的制作参数、木板尺的使用方法和光线法的说明等。令人称奇的是,光绪六年杨家人发明的被称为“宝线”的光线。据杨文俊介绍,运用光线法,不用任何样板,用一个墨斗线照样能排出大船来。直到近年来,人们根据光线法发明了造船用的样板子,逐渐地就没人会用光线法了。

出生于1982年的杨文俊,虽然不善言辞,却将祖辈传下来的风船制作秘诀全部装在了脑子里。杨文俊制作风船时不用现代化工具,还是按照祖传的方法。虽然工期长,但是手工制船的优势是机器无法比拟的。杨文俊说:“我们家传的这制船手艺,学问可大了!”杨氏风船技艺采用“木火土金水”五行法、一线法,将艺术与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七种用杠法,用简单的用力达到繁复的力学效果,使船产生了顺遂的流线。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相应的寓意。  

目前的手工排船种类既有可打渔的小船,又有雅致的模型,其所制成的船既适用于近海作业、养殖、旅游,又可供人雅玩,为寻常百姓家提供“一帆风顺”的祈福意象。“船型根据风浪大小而决定船弯的大小,适应性强,安全系数大,船型矫健,航速快捷,船体轻便,抗风浪。我父亲杨明华结合古今船谱,潜心研悟,去异存同,独具匠心。他除了使用传统工具,还利用电锯、绞磨机,排出来的船既富古典性又具现代性。”杨文俊说。

杨文俊对每一个作品都精心设计、选材、制作,做一个大型船模就得花几个月的时间。“我的世界里全是风船,它们从我的手里摇晃着‘驶’来。我希望,我的风船能成为一个纯净的标志,唤醒人们保护碧海蓝天的意识。”在杨文俊心里,有这样的企盼。

  • 编辑:王思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