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30余载首次迎来中文版,音乐剧《剧院魅影》为何依然魅力不减?

  • 2023-11-06 14:01:00
  • 北京旅游网

37年前,《剧院魅影》一鸣惊人,源自韦伯对传统歌剧制式的颠覆和创新。它创立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将音乐剧、歌剧、芭蕾等多种戏剧元素融为一体,以至于上映37年后,《剧院魅影》依然是音乐剧领域不可动摇的IP。

2023年5月4日开始,《剧院魅影》中文版也正式从上海启程,开启全国巡演之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返中国。在此之前,原版作品曾被17种语言诠释,在全世界183个城市上演超过65000场,获得过70多项戏剧大奖。

我们邀请到魅影的饰演者,青年音乐剧、歌剧演员何亮辰,从剧目本身、角色的诠释等角度和大家聊聊自己与《剧院魅影》的故事。

中文版的保留与创新

《剧院魅影》中文版重现了原版的故事,舞美、服装、听觉效果等各方面和原版没有任何差别。在还原经典的同时,中文版《剧院魅影》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和新的亮点,整场剧目中所有的演唱都以中文的形式全新呈现,中文就是最大的一个特色。

从歌词译配到现场演唱,所有的表达方式都贴合中文的语言习惯,以中文为语言载体,观众和剧迷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这部剧传递出来的核心精神思想。伴着诗一样的唱词,更加内核的语境以及话语背后的一些情绪,都会通过中文这个语言载体和背后蕴含的文化,传递到观众的心中。

这部经典巨作的中文版创作把活力和情感注入给更多城市和剧院,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中文本土化经典,也让更多中国观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顶级水准的音乐剧作品。

“魅影”之魅:魅影形象的别样与神秘之处

作为全世界声名远播的传奇作品,魅影这样的经典角色,有着这一角色自身带来的多面性、深邃感和矛盾之处。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于“魅影”这一角色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在谈到对于魅影的印象和感受时,何亮辰说到:“魅影有很多人物的多面性,他更加得矛盾,会让人感觉有光的地方也会有阴暗。他有让人不解的地方、让人恐惧的地方,同时也有让人怜悯和赞叹的地方,是第一次遇到这么丰富、这么立体的人物。”因此在饰演魅影的过程中,就需要把很多很多的情绪融入到歌词里面,他的情绪需要包含懊恼、愤怒、不解、后悔等等。

看过《剧院魅影》的观众往往会有一个印象——作为剧中灵魂人物的魅影,出场时间其实并不多。对于这一安排,何亮辰十分有同感:“如果魅影出场时间太多的话,观众会对他失去新鲜感和神秘感,但是在非常关键的时刻他都会出现,观众也从来不会忘记他,可以说是每一块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魅影这一角色其实出现最多的地方是一头一尾,因为他需要一个非常华丽的亮相。直到最后一刻的戏Christine把他的面具摘下来,展现出他的另外一面,他开始爆发了,失去面具以后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一种破碎感也会展现出来,这样就足够了。”

正是魅影不在场的那些片段,建立了一个充满破碎感的、让人动容的灵魂,他身上蕴藏的能量会扑面而来,带给观众的感觉就不会分散掉。

一部音乐剧的价值诠释与情感碰撞:思考与净化

正如海顿所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在参与《剧院魅影》巡演的过程中,何亮辰心里有许多的感慨:“许多地方的观众可能是第一次进入剧院,但是在看了这部剧以后,会觉得在中间获得了力量,收获了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这就是来自这部经久不衰的剧的力量,来自音乐带给我们的力量,支撑我们继续往前走。”

对于剧目传达出的情感和价值,何亮辰也格外有感触:“《剧院魅影》的魅力在于它是很大的一颗‘炸弹’,它会在你的思想和生活中激起很高的浪花,让你想要去思考魅影这个人物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造就了他这样的人格。但同时它会去净化你,你会感觉尽管魅影这个人物经历了许多悲惨的事情,但是他依然在追求他的真善美。在剧目之外,回到现实生活中,也永远不要对这个世界失去希望,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去追求的美好东西。”

《剧院魅影》中文版的到来,承载的不只是火炬,更有思想和文化的表达,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理解这部作品,并对其中的人性、道德进行深入的思考,去理解和感受其中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邂逅,也是一次文化的对话。(文/王莹 ,视频/王腾飞 王莹)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