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冠以“瓷之国”的美称。中国瓷文化的鼎盛,在西方形成了小写“china”为瓷器、大写“China”为中国的独特现象。说到瓷器,很多人会想到宋代的五大名窑,但宋代的八大民窑就没有那么家喻户晓了。
今天,我们要揭开的就是宋代八大民窑之一磁州窑的瓷器面纱。目前,河北承德博物馆和邯郸博物馆正联合在承德博物馆举办《千年窑火生生不息:邯郸市博物馆藏磁州窑瓷器展》。本次展览分古代和当代两部分。
古代篇——始于北朝,鼎盛于宋金元
磁州窑窑址分布于河北省南部的磁县和峰峰境内,因古代地属磁州而得名。北朝晚期,磁州窑初创青瓷窑场,青瓷胎体有粗有细,釉色青灰或青黄,半数口部有化妆土,所制器物厚重而精美。
隋唐时期,磁州窑是普通民窑,宋、金、元时期达到了鼎盛。北宋时期,磁州窑成功地将中国绘画技法用于瓷画,并创烧了磁州窑精品——白地黑花(白地黑绘)。
在元代,磁州窑瓷器以白地黑花为主色调,花纹极为丰富,此时,磁州窑开始为皇家官府烧造贡瓷,并作为商品远销海外。《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介绍,在日本、印尼、马来西亚、印度、埃及等地均大量出土过古磁州窑器物瓷片。国外许多博物馆中,都收藏有磁州窑瓷器。
明清两代,北方瓷都在磁州的彭城,而彭城窑,是磁州窑的中心窑场之一。清末民国时期,彭城窑引进了青花五彩工艺,随后,传统的工艺技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青花五彩代替了白地黑花,磁州窑的瓷器迎来了新面貌。
当代篇——既是美丽的瓷器,也是时代的缩影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原来的私营窑口逐步国营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恢复磁州窑的传统技艺,试制磁州窑仿古瓷。
对于观众来说,懂行的观众看的是制作,是工艺。普通观众看的是造型,是乐趣。而这次展览,有几尊当代瓷器颇受普通观众关注。
在当代展区,我们可以看到花釉女工瓷塑。承德博物馆介绍,该女工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焊工造型。
一尊老人瓷像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博物馆方面介绍,这尊花釉维族老人瓷像背后有一则真实的故事。
从新疆于田开车到北京的距离是3800多公里,然而,六十多年前,于田的库尔班大叔,却想骑着毛驴上北京。库尔班大叔曾经拿着地毯、杏干、葡萄干、哈密瓜等礼物,告别乡亲,骑着小毛驴,要去北京“看望恩人毛主席”,不过在路上被拦下了。1958年,他曾受到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大叔不仅是这尊瓷像的原型,他的事迹还被拍摄成电影《库尔班大叔上北京》,于2003年上映。
除此之外,也有许多观众在一尊结晶釉瓷花瓶前驻足。据悉,结晶釉是磁州窑又一创新,烧瓷者利用金属氧化物呈色,通过烧成工艺控制而让瓷器形成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晶莹花纹,让人陶醉于瓷器之美。
瓷器不会说话,但用自己特殊的“语言”记录着时代......
展览地点:承德博物馆(河北省承德市狮子沟桥交通节点东北角)
展览时间:2023年10月1日至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