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京最难约的博物馆,位于承恩寺内,由民非企业经营的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绝对算一个。这家博物馆虽然也算是正式对公众开放,但票价比故宫贵,并且每周只开四天,每天只开半天,每半天只开两场,每场只有15个名额,曾被参观者誉为最难约的博物馆。这种状态开了一年多,现在又因为古建维修正式关闭了。这也为这家位于寺庙中的博物馆延续了一以贯之的神秘之感。
因为博物馆正式开馆之后,节目组没有去过,所以,我们对博物馆展陈方面的内容并不了解。但通过各种史料和民间传说,承恩寺这座寺庙的故事,却是非常丰富。那承恩寺的“三不之谜”,一不受香火、二不做道场、三不开庙门到底是为什么?建造承恩寺的明朝太监温祥,为什么年老之后,还要告御状呢?
承恩寺到底什么样!
承恩寺,坐落在石景山模式口大街路北,山门与北京九中校门隔街相望。曾一度成为石景山中学所在地,1990年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更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寺庙的建造年代虽晚于临近的法海寺,但在北京地区却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佛教寺庙之一。寺庙坐北朝南,古树参天,格局完整,建筑宏伟,庙产雄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倒座房,工艺精湛。
据《民国二十年僧案选》记载:“本庙面积亩数,约十四亩有余,又毗连余地三十三亩。本庙房屋间数,一百二十五间。附属土地亩数,平地山地二顷零七亩。又云,慧志和尚自置民红契地二顷十八亩……庙内神像有毗卢佛、释迦佛、菩萨、韦驮、伽蓝、天王、金刚、十八罗汉、天仙圣母、二郎神、关帝,泥质神像共二十七尊,铜质五十一尊,铜钟二架,大鼓二面,铁磬一口。藏经全部十分之四。”简而言之,模式口的半条街、村西的田义墓、隘口后的塔院、高井村的翠云庵,原都是它的庙产,连北京九中原来也是该寺僧人的菜园子。
所以,据老年间相传,早在唐武德年间,这块地便有寺院存在,到了明代仅存基址。承恩寺正式在旧的基址之上,建于明朝的正德八年,寺额为皇帝敕赐,少师兼太子太师李东阳还特地撰写了《承恩寺记略》碑文,点明了它“崇冈后峙,高塔前耸”的风水特点。明代大文学家王思任在《游西山诸名胜记》中,记载这座寺庙的住持僧是光宗皇帝朱常洛的替身僧。清初文人怀应聘在《游西山记》一文记载,当时的寺僧对他说过:万历皇帝曾驻跸该寺,寺内一直留有“龙座”等物,直到清灭亡了明才赶紧“灭迹”。清代的礼亲王把这座寺庙作为家庙,清末的醇亲王等权贵多次在寺内住宿。
然而,这座挂有“敕赐承恩寺”匾额的古寺庙,还有“三不”之谜让人感到费解。据历史记载,这座寺庙自建寺以来一不受香火、二不做道场、三不开庙门,此乃违反佛教常规,在北京各庙观实属少见。
观承恩寺所在之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京西古道模石口隘口东侧,是张北、山西、内蒙等进京的必经之路。从表面上看,承恩寺是座普通的宗教寺院,但建寺人却非同一般,它是明朝司礼监大太监温祥,当时也是皇太后的心腹。
据明史记载,正德年间庄王幼子谋反案和都指挥佥事江彬造反案件,都是由温祥受命一手查办。从中说明朝廷对他的重视与信赖,温祥或许是锦衣卫头目。就承恩寺所在地理位置上看,此处是军事商旅等各方人士重要通道,借寺庙为掩护监视三教九流的活动可不显山露水。由此,有专家认为承恩寺很可能是温祥建立的情报机构。另外,在承恩寺院内四角各有一座10米高的碉楼,楼为三层,长方形,面积约108平方米。且传说寺内有地下室,通过地道与碉楼相通,这在北京寺庙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有人推测承恩寺的功能具有军事目的,或是东厂、西厂的特务机构在北京外围的据点。
承恩寺山门前,有一对石雕物件十分抢眼,是两级台阶似的上下马石。两方东西分立,石质近于汉白玉,形制一模一样,重约1000公斤,应为清代石刻。每块上下马石侧面呈L形,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尺,高近二尺。底为须弥座,边框饰祥云纹饰;一级踏台长方形,朴素无华,长约二尺半;二级踏台比一级高约一尺,平面二尺正方,周边饰繁缛纹饰的锦缎和金钱,寓意“锦绣前程”、“福在马前(钱)”或“马上前(钱)程”。石景山区的上下马石仅在承恩寺有,也可佐证此寺绝不是一所普通的庙。
在以前,模石口古村的街巷中商铺云集、人来人往,庙前的京西大道上车水马龙、驼铃不断。惟独承恩寺山门紧闭,寂静的寺院无一人进出。
所以有人评价承恩寺,说这座古刹禅林犹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了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世外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