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市级非遗项目“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17岁时就跟随父辈学习木工,18岁独立将仿古建筑技艺采用模型的方式复制了下来,既留存了历史,也留存了技艺;既传承了技术,又传承了文化。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屋脊神兽……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传统建筑文化持续发展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古建筑不仅有建筑之美,其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力学智慧。可想而知,以1:50甚至1:100的比例微缩更是难上加难。
在固安县牛驼镇琉璃村的一座民居里,五代人历经岁月激荡,薪火相传,凭借一双手,经过精雕细刻,精致拼接,将这些巧夺天工的古建筑重现在世人面前,把古建筑的力与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早在900年前已经发展成熟,俗称“扎小样”,是古人为建造庙宇、塔楼而进行的模型制作,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体现了古老的力学知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琉璃村的张家为木工世家,世代传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名叫“塑阙斋”,延续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
十几年来,张咏的足迹遍布省内外。每到一处古建筑,他都会实地查看、丈量、记录,认真观察每一个细小的部分。他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微缩了释迦塔、万春亭等200多件精致逼真的古建筑模型,把我国知名古代建筑“搬”进家中。2006年,张咏制作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古建筑模型——故宫御花园里的万春亭。这是故宫里最复杂的亭子,十字地基,每个角有3个翼角两条天沟,顶子是圆的。
“2006年我去北京故宫,看到巍峨宏伟的古代皇家园林,我被古人的高超技艺彻底征服了,足足在那里转了一整天。当看到万春亭时,心里萌生了用业余时间,做万春亭古建筑模型的想法。最终,耗时一年制作完成后,我的爷爷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张咏骄傲地说。细细观摩张勇制作的万春亭模型,无论是秀丽的檐角,还是古香古色的窗棂,都与真实的建筑一模一样。
张咏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午门、雍和宫牌楼、坤宁宫、乾清宫、承乾宫等“紫禁城”局部微缩模型让人连连称赞。环顾四周,更是让人深深感受到,这里承载着张家人对古建筑的瞻望和信仰。
“我家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的第三代至第五代传承人从1998年开始筹划制作‘紫禁城’,2005年,我学成后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截至目前,已完成‘紫禁城’的三分之二制作。组装完成需要15天的时间,占地近2000多平方米。现在,由于老人年纪大了,有的因为收入少转了行,只有我还在做。剩下的三分之一,我要继续坚持下去,预计还有四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张咏介绍。
其中一座层层叠叠、大气端庄的故宫角楼模型甚是吸引眼球。故宫角楼模型制作精巧,由百万余个精雕细琢的构件组成。模型的每一个部件都细致入微,即便是1毫米厚的构件也毫不敷衍。木梁木柱、木楔木瓦,一块块接榫而成。细细观摩,无论是秀丽的檐角,还是古香古色的窗棂,都与真实的建筑一模一样。令人赞叹的是,角楼模型的菱花形窗门扇扇能开启,屋脊上仙人走兽的眼睛都能一清二楚,更是给整个建筑模型增添了几分灵动。
这座角楼模型是“紫禁城”的一部分,由4个人依据故宫角楼原型耗时半年多,按照1∶50的比例制作而成。张咏说:“故宫角楼有三层歇山顶,模型高57厘米,宽39厘米,长39厘米,18梁20柱,96条脊,210组斗拱。模型上最小的背兽仅1.2毫米,均为纯手工清刀微雕制作而成。”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张咏的这些古建筑模型,几乎都是用榫卯、咬扣和黏合的传统连接方法。张咏介绍,制作这些古建筑模型,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敷衍。制作古建筑模型需要实地调查、画图,下料,制作各种零构件,再经过开榫、开槽,最后组装成形等11道工序才能完成。
工序复杂繁琐,精准度要求极高,每一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相对于实物建筑,古建筑模型制作更不容易,因为每个零部件都很小,制作时一旦稍有差池,数据不对就前功尽弃。“如,斗拱的数量都要和真正的古建筑完全一致。只有这样,制作出来的模型,构件间的结合才可以做到严丝合缝,通过榫卯凹凸接合的连接方式将古建筑模型组装起来。”张咏说。
“制作古建筑模型,最难的就是斗拱。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谈及古建筑模型张咏侃侃而谈,古建筑的斗拱非常精细,因此在制作时的要求格外细致。
“你看这些小斗,都是1毫米厚的,我在制作的时候必须格外小心,否则一不留神就废了。”张咏指着故宫角楼模型上面的小斗说,这种1毫米厚的小斗,故宫角楼模型中约有两万多个。屋脊上仙人走兽的眼睛都能一清二楚,更是给整个建筑模型增添了几分灵动。
张咏表示,中国古建筑模型不仅是建筑,也是中国历史的记忆和文化载体,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记录着国家的发展与历史变迁。“希望用我的双手,让更多的人触摸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我会继续制作古建筑模型,也通过这种方式来宣传国家的古建筑文化,让这些微缩古建筑模型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存。”张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