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丨威县土布纺织多彩

  • 2024-02-27 22:09:00
  • 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土布又称粗布,老粗布。它是以棉花为原材料通过传统纺织技艺而成的纺织品。威县土布纺织由来已久,它是与棉花种植的传入同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据县志记载,棉花种植的传入大约是在元末明初。可见土布纺织也始于这一时期,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威县土布纺织业历经明清,到民国和解放初期达到鼎盛时期。上世纪70年代,全县农村家家备有纺车和织布机,可谓是,机杼声声响,户户纺织忙。

威县土布纺织技艺工艺繁杂,工序繁多。由于土布纺织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受自给自足观念的影响,其技艺广为普及。主要有有搓花结、纺线、打线、浆线、染线、络线、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可概括为纺、浆、经、刷、织五大工序。织出的布分为平布、提花布、别花布。平布是把经线分成两部分通常所说的两页综,用一把梭或多把梭织成条形或方形花纹;提花布是把经线分成四部分或更多部分也叫四页综,用一把梭或多把梭提织出图案的一种手法,不同的掏综方法和不同的蹬法,织出不同的图案。按纹理可分平纹布和斜纹布,按掏综和蹬法的不同,可分为竹节、水、斗(也叫蝴蝶眼)等织造方法。织出图案如方桌面、梅花、灯笼、席花等花样。有句民间谚语“铺席盖斗越过越有”当中的“席”和“斗”说的就是这其中的花型和织法;别花布是土布织造中较为复杂的织法,是把经线分成四部分或更多部分,用一把梭或多把梭在提起的经线中利用通经断纬别织的手法。把代表吉祥、喜庆、丰收、富贵及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故事等织成图案。传承人高庆海、陈爱国夫妇的别花技艺堪称一绝,他们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创新,土布纺织别花技艺由对样数线法提升到称样挑线法;由单一色彩改进到色彩多样,能够织出红花绿叶,从视觉上变得更加美观、逼真,形成独特风格。别花布不仅可以织成两面有图案还可以织成一面有图案而另一面是一种颜色,先人把她做成门帘、炕围子、被面、包袱带等实用品,使子孙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染受到启发教育,她包涵了当地美丽传说和农耕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为做好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威县常屯乡东王目村农民高庆海、陈爱国夫妇,捕捉人们逐步兴起怀旧的消费时尚这一商机,组建起威县老纺车粗布制品有限公司,公司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让当地农民农忙从忙,农闲从织,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其带动影响下,威县县城已发展土布制品经销门市20家,从事土布纺织妇女达2000余人。高庆海、陈爱国夫妇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和文化产业展销会,受到各级领导和参观者的称赞,其土布纺织制品赢得好评。在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荣获优秀项目,其作品手织布工艺品和木制织机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土布纺织别花作品《脸谱》获银奖;土布纺织别花作品《寿》荣获第八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博会暨2014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银奖;土布纺织别花作品《长命富贵》荣获第九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博会暨2015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2016年别花长卷作品《清华三景及校训》被清华基金会收藏;作品《别花布包》在沈阳宝马非遗创意设计大赛获得优秀奖。他们以自己创建的公司为平台,收授徒弟,传授土布纺织技艺。以师带徒的形式,把纺织绝技,热心地传授于热爱土布纺织技艺的群众,20多名徒弟得到真传。为土布纺织技艺传承、发展、开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威县土布纺织技艺这一古老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